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信息化教育促进最优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
【字体:
信息化教育促进最优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飞速发展,未来的社会更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知识大爆炸”。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学习成了所有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划时代概念,又由此引发了一场一场的学习革命:从学习的时间维度上,突破了青少年学习的时限,倡导终身学习;在学习的空间维度上,人们借助信息技术,突破了固定时空的学习,倡导网络学习和虚拟学习。

可见,人们对学习理想的追求不仅更贴近现实,而且也是全方位的,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本体维度上,人们已从获取足够的实用知识转变为驾驭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从校本实际出发,学校目前已具备了实施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在硬件上,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四间计算机教室,两间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在分校的每个班内配置了大屏幕液晶投影仪,做到了“班班有电脑、时时可上网”。在软件上,每位教师都已经过系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如网页设计、WINDOWS文本操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等。教师的科研热情高,有一定的理论功底,2000年以来有一百多篇论文在全国、省级交流。目前,学校已被确定为“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区首批二星级学校”。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校本资源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使学校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实施。

二、     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1、          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以及“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理论。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本课题就是遵循这一教育原则,旨在通过信息化教育给学生提供限于校本条件的最优发展环境,从而促使学生最优化学习。同时,在杜威的教学理论中,教员不再是学生的“导师”,而仅仅是学生从事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助手。应该指出,在这一理论里,杜威并没有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他看来。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自己解决总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但仅仅是不要让学生“过多的意识到”教师施教。在本课题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正如杜威所诠释的那样更多的是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参谋、助手,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2、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合理的发展智力的教学是让儿童在学习中去自己发现,而不应只满足于教师的冗长的讲解、灌输和强迫儿童去死记硬背。儿童在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学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同时儿童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主动参与改组知识结构过程的人,一个“结构主义者”。这样的主动学习,会使儿童的知识质量和智慧发展的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创造性思维”得到适当的训练。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很多结论都是紧扣当前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这些给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3、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现代脑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为开展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性论据。脑科学通过对动物的实证研究发现:观察中,被动的动物即便处于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其大脑也不会发生任何微小的变化,而主动参与环境的动物,其大脑则会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由此推论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即人类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和自主建构,可以激发大脑更多的神经元。相反,如果人类只是被动地吸收外界的信息或作纯粹的模仿,只能激活一小部分的大脑神经元,从而阻碍了大脑的更加灵活的思维,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信息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激发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挖掘大脑潜力。

4、          关于“情绪与认知”的脑科学研究还发现:情绪对认知通过独立的神经通道而产生显著的作用,高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认知的发展和提高,相反压抑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认知的提高和发展。信息化教育活动易打破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模式,强调“师生互动”。教师作为促进者、辅助者为学生积极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平等互动的轻松氛围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认知力得以极大的促动,学习内驱力得以提高,由原先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成功智力的观点。新近有关智力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ternberg所研究的成功智力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其理论要义为:成功人生需要成功智力,而成功智力=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他认为: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这一理论在当前“知识创新”的教育背景下极具时代气息,同时也无独有偶地为注重开发学生实践性智力及创造性智力的本课题的开展作了最佳的理论诠释――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并最终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教育活动和建构知识,通过充分发挥其实践智力而达到成功。

三、     课题概念的界定:

在本课题里,我们将信息化教育定义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促进学习最优化的新教育。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最优化”是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指的是对当前条件来说是最佳的,并不等同于理想化。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不同。

1、          它具有超时空性,学习者可突破时空限制,凭借网络调取数千里之外的资料来阅读,在虚拟世界中,去远古探险,到未来世界中畅游。

2、          它具有多元选择性,信息技术为人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不同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不一定相同,即使同一个人,也可做多项选择,正是这种多元化,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3、          它具有交互协作性,学习者可以凭借多媒体网络,与地球任意终端的学习者交流,任何个人主义的学习都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我们的实验将为学生网络“协作学习”奠定基础。

4、          它具有创造生产性,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再也不是单一性的获取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创造生产,学习越来越和研究、运用 、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学习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引导人们走向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5、          它具有独特的个性。学习者可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

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学方案,为小学教学信息化提供可能,从而达到指导性、系统性、改正性的功能目标。

通过本课题实践,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激发学习兴趣——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的知识,用自己的头脑评估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2、          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有关信息社会的技术、伦理和文化等问题,利用技术性系统形成一种建设性的态度,以支持自己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个人追求及生产能力。

3、          培养协作精神——要求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化传播工具进行协作,发表言论或作品,与同伴、教师和公众进行交流。

4、          提高运用水平——引导师生利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并能将其发展为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策略。

5、          培养创造能力——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研究工具,鼓励教师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自身的创造力。

五、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信息化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最优化的理论基础研究。

2、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教与学的研究。

3、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化、互动式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5、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6、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研究。

7、              创设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环境,合理配备教学资源的研究。

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措施:

(一)、营造学习化氛围。

有学者曾云“氛围之于组织、犹品性之于个人”(<<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一个学校所形成的组织扭转反映了它的历史背景,它的规范准则,它的成员类型;对于其成员来讲,这种氛围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他们耳濡目染于其中,从最初的学会适应到成为它的体现者和改造者。所以人们也常用“SCHOOL CLIMATE”来解释学校的氛围,也就是“学校组织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我们将努力在校园内、在我们的周边倡导学习氛围。关键是实现四个转变:

1、      群体意识从“重视学习”向“追求最优化”迈进,着力思考怎样使师生个人、群体的学习最优化。

2、      环境从“润物无声”的高度来着力营建,达成“处处引导师生最优化学习”的境界。

3、      资源提供从“无效扩张”向“有序组构”转变,凭借信息技术建立各种资源库,为师生提供更简捷的帮助咨询。

4、      学校的组织机构从“盲从型”向“持续发展型”转变,如英语、电脑等培训有序调整,让学校成为学习的核心点,发挥在社区的辐射、纽带作用。

(二)开展学习策划与设计。

1、学习最优化是相对的,它是建立在特定时空和条件基础上的,是从理想可行性中选择最佳者。不同学习者和组织开展最优化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等不尽相同,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在进行学习最优化的设计时要抓好三个环节:

2、理想设计。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与教育理论,经过筛选、创新、整合,形成自己的学习最优化理论,设计出理想的学习最优化模式及教育支持系统。

3、          参数设计。最优化总是建模有三个要素: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参数条件就是要调查学习化组织的现状,分析约束条件,弄清决策变量,制定目标函数,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设计进行取舍、变通、重构,扬长避短,使之可行且具有本人或本学习组织特色。

4、          容差设计。参数设计与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容差设计就是在据参数设计确立的学习最优化体系付之实施中,发现问题,开掘潜力,针对各种变量,进行矫正、补白性设计,以保证我们策划和设计的学习是最优化的。

(三)关注学习导航与协作。

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角色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而学习者本身、学习的伙伴、虚拟教师等,则成为了新型教师,正应了孔子的那句千古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是,教师角色的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丢失”和对学习活动的毋须导航,只是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其侧重点在于:

1、          创设条件。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物质条件,如制作所用的材料,也需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如在教学生计算前先让学生学会认数字和数数。

2、          组织规划。尽管学习者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育者的组织规划,如让小学生进行班级调查,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必要的策划,而不是撒手不管。

3、          开拓思路。教师、学习协作者应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启发学习者多角思维,拓宽思考面;启发向纵深思维,提高思维质量;启发面向未来进行思考。

4、          提供帮助。当学习者遇到困难或学习发生偏差时,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协作者、虚拟教师都应适当提供帮助。

5、          交流协作。信息技术为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导师之章,学习者与虚拟成员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协作与交流,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实施学习前测与诊断。

在优化设计过程中,怎样来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是最优化的?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小学学生来说,这个标准主要是现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相应的目标。但在以此为基本标准产同时,又要紧扣时代脉搏,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物质资源,制定出更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校本实际的近期某一时段的学习最优化目标,以此来判断学生学习是否达到了最优化。

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准后,怎样来检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是最优化的呢?

1、          确定方案时,层层筛选。先调查研究学生的学情、师资、设备和学习资源等现状,确定学习者最优学习方案的可行性,再设计出多种学习优化方案进行筛选、重建、整合和创新,寻找最优化学习方案。

2、          实施方案时,布点抽查。根据数据分析判断学习者的学习实践,所采取的教育行为、建立的教育体系是否是最优化。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