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操作研究》实施方案
热 ★★★
《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操作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内祥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⑴、江泽民主席说:“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抢占制高点,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二00一年起,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⑵、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学习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形成系统有效的实践操作方式和策略,具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必要。
二、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 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⑵、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⑶、 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本课题借鉴、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具体化和操作性研究,不仅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㈠、 课题界定
1、 概念界定
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教学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①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即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讲解过程,而是根据课本知识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把教学问题问题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教学过程。②以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学习能力为重点。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关键。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2、课题界定:
研究和探索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中小学语文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操作方式、具体策略。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实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㈡、 支撑性理论:
1、 创新教育理论。
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的创新性学习理论。该组织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回答未来的挑战》,提出了面向末来的“创新性学习”的理论,并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相区别,要求教育带领儿童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促使儿童开发自身的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认为,学习既是获得知识又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倡导人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态度,强调对未来的预期和行动参与,因此预期性和参与性是创新性学习的两个基本观念。所谓预期性,就是着眼于发展和创造未来,并要求对计划和行动作出判断和选择。 “参与性”不光是在形式上参与共同作出决策,而且是一种具有合作、对话和情感交流等特点的态度。“参与性”强调相互作用式的学习,因为对事物的正确理解绝非个人的事,它们必须经过人们的相互交流才能得到证实。正是通过交流,个人的知识方能讨论、分享、扩大或改变。
2、 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3、 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
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4、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四、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 理论假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将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使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2、研究目标: ⑴通过研究形成小学语文学科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⑵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使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导学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五、研究的具体内容
㈠、 研究和形成小学问题导学法的一般操作方式。
根据问题教学法的原理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在实践归纳和理性演绎基础上,提出小学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一般操作步骤为:
问题导学教学法,可以理解为一堂课的教学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单元(包括一个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实施中,应根据学习内容、教学要求来设计问题导学法,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上述一般操作方式、步骤。
㈡、 小学语文学科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
具体研究: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
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
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
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
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
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
7、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8、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
六、研究过程设计
⑴、研究准备阶段:(2004年4月--2004年7月),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和学习理论。
⑵、探索性实践阶段:(2004年9月--2005年1月),探索问题教学导学法的策略和一般操作模式。
⑶、验证阶段:(2005年3月--2005年7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验证性实验,多种策略的拓展研究。
⑷、研究评价、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写出研究报告、展示物化成果,结题。
七、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⑴、 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归纳。(研究准备阶段)
⑵、 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为主。(探索实验阶段)
⑶、 采用实验法,点面研究相结合。(验证阶段)
⑷、 总结阶段,理论概括、整理资料,归纳总结、经验汇编。(评价总结阶段)
二00四年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