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性是和学生的自主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自主性就没有创造性。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刻板记忆、活力不足等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也成为“现在一些学生无创造性精神”这一社会反映的证据之一。改变这一现象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新发展。鼓励学生课后创作。在课堂上引发创新联想的基础上,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所学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加工进行新的设想、创作。如学习《凸透镜》一课后,有的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了简易土照相机;学习《怎样测量太阳高度》后,学生学会了用量影作图的方法测量太阳高度,课下有的学生用长方形的纸盒自制了简易的太阳高度测量仪,不用量影直接在刻度尺上就可读出当时的太阳高度,既直观又方便。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使创新的品质得到加强。
而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要条件是从“趣”字入手,只有学生在情感上卷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例如,《食盐哪里去了》一课,最后一部分是研究“怎样把食盐从食盐水中取出来?”学生讨论后汇报,在酒精灯上烧,于是,我就顺势做了这个演示实验。果然,在烧的过程中,载玻片溅出了许多细小的食盐颗粒,学生们一个个发出了“啊啊”的好奇声。我问:“你们想做这个实验吗?“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研究事物产生了欲望,就会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其创新意识也在无意中发芽。
二、指导学生独立研究,从考察实践中学习
搞好科学考察,发展创新思维。如学习了《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后,鼓励学生课下对城区进行考察,自己对城区进行规划,比赛谁的设计最合理。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现代化的工厂群,布局合理的绿化区、居民区,平坦的街道上奔驰着太阳能汽车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的摩托车,工厂的烟囱上安上了过滤器,以净化有害气体;有的学生还根据本地季风气候特征,把工厂和居民区作了合理布局;有的学生设计了垃圾加工厂等。学生们想的真是五花八门。这样的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吸引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纵深的探索领域。
由于考察结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的,他们异常兴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自豪。这也更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点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学认为,启发式教学是将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主张充分挖掘主体自身的认识潜力。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能力的形成而且不易遗忘。启发式教学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代替学生做答案或下结论。
例如,在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时,除把握好教学时间外,在整个研究磁极间的作用过程中,教师可把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摆弄磁铁和指南针,让他们自行发现秘密后再小结。最后,我问:“你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块没有标明‘N极和S极’的磁铁的两端分别是哪个极吗?“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各种活动,启发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以教学《捉蚂蚁》一课为例,课前我就安排学生去室外对蚂蚁进行观察,并要求每位同学捉几只蚂蚁供课堂上研究。结果这项活动,学生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像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蚂蚁从自己的窝里出来后还能再回去吗?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怎样通知伙伴……上课时,我问:“你知道蚂蚁的身体可分为几部分吗?”学生有的说三部分,有的说四部分,还有的说五部分,对于学生这些答案,我没有给予正确的指正,而是激励他们借用放大镜再去观察研究,自行探究这些奥秘。几分钟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蚂蚁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学生们找答案的思路正确了,也启发了儿童创造精神和爱科学的志趣。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积极扶持学生的创造萌芽,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支持他们的独立研究活动,就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目标,也可以说给了学生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培养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