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化学论文 >> 资源正文
新课标下化学教育的转变
        ★★★
【字体:
新课标下化学教育的转变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2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与学的时空、教与学的行为上等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化学教育目标观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首先要确立以科学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取向的目标观。课标中对化学教育的目标明确指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正是新课标比大纲更具活力所在,我们在上述所涉及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生产实际、环境污染与保护、当前的科学技术密切的发生联系,具有崭新的化学气息,而不单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已“存活”了很久的学科最基础的知识。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更适合现在学生低龄化的现象。为了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并通过内容标准逐一落实,如《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应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要发展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等等。与旧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新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大大方便了教学。

  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化学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层面也往往只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育时空观的改变教育时空,就是教育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实际生活与学科间的应有通道,让化学的教与学具有鲜活的色彩。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课标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应强调大力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它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校内外教育资源网格。

  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突破原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生成知识的渠道,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标给我们的教育启示还有很多。课标所描述的学习活动无不体现着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着新课程理念下平等交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行为。

  (作者单位:兰州四中)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