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化学论文 >> 资源正文
信息传递与中学化学教学
          ★★★
【字体:
信息传递与中学化学教学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2

导言 
   在中学化学尤其是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都很大,但往往出现学生接受不了的现象。其实,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化学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信源,通过备课将储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再通过课堂教学,把信息传递给信宿——学生。学生把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重新加工,经同化和顺应后储存起来。但是知识信息的传递不同于其他物质的传递,学生的有效输入量不完全等于教师的信息输出量,即教师讲的多不等于学生会的多。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信息量,关键在于提高信息的有效输入,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创设多种有效的信息通道模式。
   本论
   一、充分备课,有效的组织信息
   在备课时,应该时刻想到:教学,重要的不是要学生掌握知识,而是如何指导学生去掌握知识;当教师走进课堂时,应该对这节课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了如指掌;把培养能力、训练方法和思路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你感兴趣,树立威信,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从而在教学中产生师生共鸣,将课堂教学质量尽可能提到最高。
   备课中,应该先备好预习提纲,然后在预习提纲的基础上完成教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事先了解授课内容和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基础知识以提问的方式点到为止,对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加以突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自学,长此下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和自学能力。这样的教学能赢得时间,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既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备好复习提纲易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在一节、一章、一块(如元素化合物)结束时,要认真备好复习提纲。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较高的角度来纵观这些内容间的联系,理清知识的脉络;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拟构复习提纲和知识网络,然后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学会自己复习。
   备课是信息的组织过程,是教学中重要的先导。
   二、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
   讲授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的主要模式,讲授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信息通道模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
1、 精讲重点、难点
  在大容量的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以同样的方法处理每一个知识点,则会使学生难以分清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讲授策略。例如,在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一些教师重点讲解如何用“化合价升降法”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样是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味的记忆这两种方法,并不能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也不易正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其实,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得失氧的观点。可以在此基础上,由得失氧这一表面现象引深到化合价的升降,进而再引出电子转移这一实质。本节应着重讲解:得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使学生能够透彻的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而化学实验能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认识、真实的感受。教师应该通过每一个实验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新知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深刻的记忆,也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态度。
  3、利用多媒体手段
  有些理论性极强的化学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此时,现代化教学手段则能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在讲解电解池和原电池时,若能利用电脑模拟出这两个过程,则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反馈与弥补
  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当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复习提问、单元测试等方法,教师能够得到反馈,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然后及时进行弥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信息完全的被学生接受。
  结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其教学行为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有关系。可以把化学教学过程归纳为,以教师为主变量的多变量的复合函数
  B=f[T.S(T),E(T)]
 式中B为教学行为,是因变量;自变量T为教师,S为学生,E表示教学情景;学生和教学情景往往与教师无关,这一公式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随时掌握教与学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渠道,拓宽信息频道创设多种信息传递通道,保证通道畅通,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最多的化学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张铁明《教学信息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年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