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珍视学生信息 创新课程资源
        ★★★★
【字体:
珍视学生信息 创新课程资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珍视学生信息  创新课程资源 

高新实验学校  木子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之一就是要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明确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及环境构筑的生态系统,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课堂是在创生新资源。而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是最重要的、数量最大的、最直接的资源。作为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珍视学生的信息,敏锐捕捉并有效的利用来自学生的新的课程资源,让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        

一、           树立新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才会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创新课程资源。

二、           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顺利进行的

保证。但是,仅有预设的课堂会成为“教案剧”的演艺场,教师就会成为预设教案的奴隶,学生必然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容器”,被动的就接受、倾听。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单纯靠“预设”教案来操作的,而是不断创生和开发的过程,师生不断进行交流、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这是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认识、有判断。“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 因此,教师应有机的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科学的进行课前预设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前预设是教师教学工作种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语文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是创新的,不仅有利于最低于层次的备课即把课本知识要点陈列出来,而且也有别于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由此带来教师行为的新变化: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安排多种教学事件,营造真切教学情境,调配各种教学要素……这个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加上对学生学情的充分预测而做出的一种框架,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一种预测,以及针对教学中的种种可能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这一切都需要有创新的理念作指导,设计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设计的结果就是创新的作品。同时,教学预案应该是“软设计”,不要设计成一个个“套子”,课堂上让学生“请君入瓮”,而是带着这种设计到课堂上,让综合的课程效应“动态生成”,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当然,任何一个预案都不可能完全覆盖课堂的生成,这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三、           捕捉利用学生信息

课堂生成灵活性来自于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交往互动。交往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而教学中生命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对话、合作和沟通来实现的。正如教育家叶澜所说:“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应是生命的交往与对话。

新课堂是合作互动的。师与生、生与生的真诚合作,有效互动,凸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昭示着教学的交往、对话特殊性征,促进课程“活资源”的创生。处于学习主体中的学生,她们的创新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的求新,思维的求异,想象的创意,学习方式的独特,以及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等,他们或发表她们对文本的认识、感受,或提出与文本、教师、同伴不同的意见、或者补充文本、教师、同伴的信息。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有时通过语言表达,有时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作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信息,及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使教学充满智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尊重学生的权利。

课堂交往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对话不同于独白、传话与问答,它需要的氛围是:放松,无防卫,平等,和谐与合作的。双方敞开心灵,彼此接纳与共享。教师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善待学生的过错,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生命的良好发展。孩子为什么就不可以像成人一样享有保留自己观点的权利?这实际上就是是否把孩子当人看,是否尊重孩子的权利的观念问题。让课堂响着不同的声音,让孩子敢于打破权威,具有批判的精神,是尊重生命,发展个性的价值取向。

2、倾听学生的声音

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相约的地方,教师还该树立“无错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课堂上学生可能发出正确的声音,也可能发出有争议的声音;可能有顺从教师的声音,也可能有与教师意见相反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学生“无错”,不是说学生无知识上的错误,无行为上的偏差,而是指我们课堂上对学生表达感受时的一种态度。只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这种行为就是对的;只要学生敢于给向教材质疑、对权威发难、给教师提问,这种精神也是对的。虽然学生在表达上不如“师意”,不尽完美,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学生也无错误。只要我们心中真正装了学生,我们就不会在乎学生说的好不好,对不对,合不合自己的心意,而是通过倾听及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并想方设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或称赞思维的灵活巧妙,或提出合理的建议,或给与必要的引导。对学生的声音,切不可置若罔闻,记得苏霍娜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教师的“职业麻木”,常常使他忘却了,生命的有些层面是十分脆弱的,需要精心呵护。否则无异于“温柔杀手”。

3、接纳学生观点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首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智力的差异、情感态度的差异等在任何时候都存在,重要的是针对差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差异。如,对待学生认识的差异,我们可以采取换位思考接纳的态度,多从学生的心理年龄去思考,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多引导,多疏通,多解释。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我将辩论引入课堂,“西曼应不应该放弃射门”,正反双方以课文为载体,结合现实生活,精心组织材料,寻找证据。正方抓住西曼放弃射门中折射出的人性的美,大做文章,并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质疑对方,假如你是富勒你希望西曼是放弃射门,还是直接向你猛踢一脚?反方也不示弱,以体育竞技比赛本有伤亡,假若怕受伤,那就不应该当运动员,况且观众来到球场看的就是比赛,看的是运动员的球技。如果运动员都去想到要平安,要稳当,那岂不是对不起观众,那简直是愚弄观众。学生能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也能感受现实生活的激烈竞争。

4、支持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参与者,协作者,其根本任务是支持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帮助。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歧义时,教师可纠偏;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断裂时,教师可及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当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利时,教师可将思维引向纵深,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完《草船借箭》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我认为课题命得不好,诸葛亮明明是骗箭,为什么还用借箭?”这是一个爱思考、会思考的学生,首先我肯定他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然后,将这个问题抛给大家,“这是因为诸葛亮借了箭,还要还箭的”“如果用‘骗’有辱诸葛亮的人格”。问题不辩不明,真理不辩不清。十分庆幸,我当时处理的很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赞赏学生成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学习感受、收获、问题困惑都要通过与人交流表达出来。我作

为倾听者,特别留心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给与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我以为教师应该高扬表扬的武器,欣赏学生,赞赏学生,给他精神上的享受。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东西,他们虽然顽皮,但不失一颗童心。“你,真了不起”“这个想法太妙了”“你给大家带来了新的信息,我感谢你”等话语送给那些真正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你有进步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挑战自己是成功的基石”送给那些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我努力发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以赞叹的东西,鼓励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劲儿,称赞他们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夸奖他们个性突出的见解,欣赏他们学习的好方法和策略。但是,我清楚的认识到,夸奖、赏识绝不是教师唯一的武器,对于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绝不迁就,决不模棱两可,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待学生中的问题,该引导时必须引导,该提升时要提升。这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句话竟有多少含蕴?每个孩子能否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这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发、激情鼓舞,使课堂不断创生新资源,使学生对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的理解不断衍展,得到层层推进、上升感悟,让教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心灵,让教材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碰撞,抽象的文句在学生的经验系统里建构起意义。同时使学生在课堂里涉及广泛的教益:知识的、能力的、交往的、道德的、精神的……这就是“活资源”的效应。

                                                                   2004年6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