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挖掘 构筑
        ★★★
【字体:
挖掘 构筑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空中家教习作指导简稿
                             写事类习作指导(二)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部    戴志强  

    当我们从身边的生活中捕捉到了好的题材,准备把这些内容真实而生动地再现给读者 时,应该考虑的是:这些材料是否包含着有价值、有意义的道理,观点和情感。在进行深入地思考、挖掘;然后要认真想一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对整篇习作进行整体上的设计范文点评:
    话题一:挖掘
    例文一:
                              我的头“轰”的一声  
  书法课上,老师让我们临摹一张颜真卿的字。我们写得好的字,老师就用笔画个红圈圈。有的同学得了五六个,有的得了八九个,语文数学的双差生张来旺竟然每个字都得了红圈圈。老师把他的作业举起来给大家欣赏,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啧啧的赞叹声。大家都向张来旺投去钦佩的目光。
    轮到我时,老师瞥了一眼,就厌恶地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字?是人写的吗?怎么像蟹子爬的!”老师把我的字举起来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哄笑起来。
    我的头“轰”的一声胀了起来,像要炸了似的,只听到一片“嗡嗡”的声音,别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里的,一进门我就用被子狠狠地蒙着头,羞辱的泪水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我这个语数的双百生,我这个语数老师的得力助手,我这个差生的小老师,我这个天天教训差生、笑话差生的人,今天竟也成了书法课的差生,也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再看看张来旺,这个语数的双差生,现在却成了王子。
    我的头“轰”的一声响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是呀,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以后我不仅要好好练字,而且再也不嘲笑某些方面不如我的同学了,因为有的时候我也是个差生。
简评: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人对一句俗语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有了亲身体验才会理解得深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者理解了它的含义,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不能嘲笑有缺点的人”,这是作者体会到的第二个道理,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进步。
例文二:
外婆打手机
    去年年底,我外婆从山东老家来我家过年。除夕夜,我们一家围坐在桌子边欢欢喜喜吃完了年夜饭,爸爸、妈妈、外婆、妹妹在房里看春节联欢晚会,我却在房间里打手机,祝同学们春节快乐。
外婆见我没有去看电视,便来到我房里好奇地问:“小东子,你一个人在房间里拿着个黑匣子嘀嘀咕咕自言自语,在干什么呀?”我自豪地地回答:“我在打电话向同学们问好。”
外婆疑惑不解地问:“这黑匣子是电话,真是个新玩意儿!怪有意思的!”
“这当然能打电话啦!不信您来试试。”“我不会打,你打吧!”“外婆,你就给外公打一上吧!”外婆有些迟疑,“来吧,很简单,我给您拨号,您只管说话就行了!”“那我就试试!
外婆说完后,我便帮外婆拨了电话号码,“嘟------”电话通了,我把手机递给外婆。手机里传来外公和蔼可亲的声音:“喂,是谁呀?”“喂,是我呀!”外婆非常高兴地答道。“噢,是老太婆啊!”“老头子呀,女婿,女儿对我都非常好,你不用牵挂我。除夕过得怎么样,儿子,媳妇回来过吗?……”我坐在外婆旁边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瞧,我的外公外婆多么高兴啊!
    外婆打完电话,问我:“你家怎么会有这玩意儿呀?”我说:“外婆,您有所有知,现在祖国的高新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许多人都有手机,还有一些东西你连做梦也没梦见过。”
外婆听后,高兴地说:“今年我已活了七十岁了,这些新鲜的东西听也没听说过,更不用说看了。”我满面笑容地说:“外婆,我祝您健康长寿,能看到更多更新奇地好东西。”
   简评:现代的社会里,手机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东西了,但是小作者,却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写外婆打手机的经过,真实可信,从人物的对话中反映出了祖国科技发展的新变化。“以小见大”可见作者进行了深入地挖掘,突出了中心,很有新意。
写作故事:
                         学习语文的往事        吴文治   
现在的小朋友,不一定都知道过去有一种学校叫“私塾”。这是旧时代的一种办学体制,由一个老师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课程都是比较单一的学古文。即或偶有学点珠算之类的课程,也不能算作主课。我的少年时代,就基本上是在这种私塾中度过的。
我6岁开始进私塾,学的课本是《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要以识字为目的的启蒙读物。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啦,“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啦,整天哇哇哇哇念,内容说的什么,老师都不讲,所以读起来非常枯燥。按老师的规定,你不仅要会念,还要会默写。今天教的课,明天早晨到校时就得先背诵、默写,通过了才继续教新课。
大概从9岁那年开始,老师才正式给我们“开讲”,解释和分析课文内容,并教我们练习作文,课本也换成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这一类宣扬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后来又加学《古文观止》《东莱博议》等书中的文章。“开讲”在当时私塾学习过程中,算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书虽照常要背,但不再要求默写了。老师讲解的内容我虽然不能完全领会,也还能大体明白。我的老师是一位前清秀才,在洋学堂里教过高中国文,讲课还比较灵活。比如讲《古文观止》上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yān)》,文中记载郑庄公在鄢地消灭他弟弟共叔段的事,认为过错在共叔段。老师在讲这篇文章的同时,就从《东莱博议》中选来一篇反驳的文章,认为过错在郑庄公不在共叔段。文章写得有理有节,很能给人启发。这样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老师不但给我们讲文章,也给我们讲诗歌,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要求既要背,又要能吟,并从中领会旧体诗歌的写作方法。关于作文,因为私塾里学的课本都是文言文,所以要求写作也是学写文言文。这当然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老师先是要求我们把一句或一段浅易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再把一句或几句白话文译为文言文,由浅入深,由短到长,这样反复练习,后来便慢慢练习着用文言文写二三百字的小文章。老师用红笔批改,对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还圈圈点点,写上眉批。我在同学中算是学得较好的,十一二岁就能写五六百字比较通顺的文言作文,还能写几句顺口溜式的旧体诗词。
就在我12岁那年,因老师患病,私塾停办,我便转到镇上的洋学堂去读高小。由于数学没有好好学过,只好插班读五年级。洋学堂里的空气和在私塾时完全不同,不但同学多,老师多,课程门类多,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我是住校生,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因为语文课本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作文也不要求写文言,所以感到学得很轻松。我语文学习的成绩,虽然在同学中比较好,但我在用白话作文时,往往喜欢追求运用华丽的辞藻,不太重视作文的内容。有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内容却比较贫乏。我读书看报喜欢摘录人家的句子,在自己作文时总想把它用上去,因此有时文章就写得不伦不类。另外,关于文章的开头,作文时往往总感到最费脑筋。有时为了想开一个好头,占用时间太多,影响对作文整体内容的思考。一堂作文课几十分钟,不能好好在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布局上下工夫,那样的作文,自然是不会写得太好的。后来由于得到老师的多次指点和我自己的刻苦练习,多读多写,这些毛病才逐渐得到克服。我体会到:作文首先应该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考虑好作文的中心大意;再考虑作文的布局、段落;而后再考虑作文的开头。头开得好不好,对整篇作文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万万不能把开头作为作文时的“拦路虎”。
回忆少年时代学习语文的往事,应该说其中既有苦也有乐。我应该感谢私塾的老师,是他最早给我打下了阅读古文能力的基础。数十年来,我能在大学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与我的老师对我的栽培是分不开的。我将永远怀念我的老师。
(吴文治爷爷生于1925年,江苏省江阴市人。1949年东吴大学毕业。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近20种,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话题二:构筑     关于习作提纲
     同学们写作文,动笔之前总要考虑,这篇作文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选择什么材料,分几段写;哪些地方应该详写,哪些地方应该略写等等。写作者再好用的脑瓜也不能对要写的一篇作文从头想到尾,帮助你思考系统化、条理化的办法是列个提纲,写作时,有纲可循,写起来心里有底,不会感到困难。
有不少同学不重视列写作提纲,在他们看来列提纲是白耽误工夫,有没有都一样。他们不要提纲,提笔便写,结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另外有些同学提纲列得过于简单,似有若无,比如写《游北海公园》,有个同学只写了三个词组:进公园前;在公园里;走出公园。列这样的提纲对写作文起不到一点指导作用,要它何用?同样的题目,有个同学列得就比较好,下面把它介绍给同学们:
中心思想:赞美北海公园秀丽的山水,抒发热爱北京的感情。
段落:
(一)进公园前(略写)。
(二)走进公园(按游览顺序详写)。
1.先写海。海水,倒影,划船。
2.接着写五龙亭。位置,形状,建造情况,站在亭上的见闻及感受。
3.后写登上白塔山,由近及远,写山、写园、写街、写建筑。
(三)走出公园(略写)。小结,点题,证明北海公园的景致确实美不胜收。
北京是文明古都。
这份提纲列得比较详细,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优点。一是中心明确。作者抓住了公园里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物,进行有目的地描写,这样就能突出中心思想。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见山写山,见水写水,一路上看过去,写下来,材料堆砌,罗列,中心可能就模糊。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很分明。三是按游览的路线写,很有条理。
列提纲的过程,是一个集中材料,明确中心,并使自己的思维条理化的过程,宜细不宜粗。提纲列得不清楚,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毛病百出。当然也有少数同学粗粗地列个提纲,就动笔写了,写出来的文章也不错,这不是怪事吗?说怪也不怪,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列详细提纲的本领,事先打好了“腹稿”,提纲是“由繁化简”了,表面看很简单,而作者头脑里的写作蓝图却是充实,完美的,写出好作文来是不足为怪的。当然,提纲列出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补充和修改。
提纲是写作的半成品,列好提纲,两节课就能写出一篇优等文。看来列写作提纲不是耽误工夫,倒是节省了时间,同学们,你们说呢?


积累之窗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德)康德
    学和行本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
                                            ----谢觉哉

习作日记:
    写一篇记事类的文章,在写之前想一想,你想通过这件事表现什么,你掌握的材料要怎样安排呢?列提纲,再练习写作。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