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心理资源” 实现师生“教”“学”互动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苏汝坤
邮政编码:523107 联系电话:0769-2206356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并非像管道一样,把知识从一头传送到另一头,而应该是一种交流,特殊的交流。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教与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如何使教学过程“动”起来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学生:“爱屋及乌”心理——教师:以情育人
心理学测试证明:愉快而平稳的情感,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在此条件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效果更佳。而且,学生对某位老师越尊敬,越喜欢,对那位老师所教学科就越有兴趣,该科成绩也越好。这是“交往性学习动机”的结果。事实上,教师和蔼可亲、爱学生,学生也会“亲其道,乐其学”。
2、学生:模仿性心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都有爱模仿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模仿性尤其表现在对教师动作技能的模仿上,如教师身体语言、板书设计,甚至教师的情感道德品行等。这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留意自己的外在举止。教师学识涵养高,课讲得好,学生就听得有味、入神。
3、学生:好胜心理——教师:多提供竞争机会
追求周围人对自己的尊敬,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这是学习动机中的“威信性动机”。这种好胜心理的驱使可令人好学上进,好胜心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鼓舞人再接再厉。当然,引导不好可成其为虚荣心;诱导利用得好于学习极为有利。有些课文我们就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说明课上要分组比赛,每个同学都代表小组参与。在这涉及“面子”的情况下,谁不争一口气?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举行课间竞赛,是减轻学生疲劳,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4、学生:从众心理——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先“冒尖”起来
常见这种现象:在一个班里,一部分学生在某学科方面成绩收效大,令一部分人也跟着热起来。这是一种“群体意识”下的从众心理,可有效利用。教师在接手新班时,如果发现班上某同学对语文这门学科很有兴趣,就给以重点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竞赛,多加鼓励,促其拔尖,在这个班上创造学习语文的“小气候”并在同学们当中全力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成绩,扩大其影响,另一部分人则自然不甘落后,学习的“大气候”很快形成。
5、学生:好奇心理——教师:以“新”激趣
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它可激起探索自然的认知兴趣,产生渴望求知的倾向,逐渐形成学习的自觉行为。”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紧扣教材,设之以奇,激之以欲;学生求知若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6、学生:务实心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用有所学、学有所用的知识学得更为带劲。教师不应单纯把学科教学与升学联系在一起,而应结合本学科对社会的巨大作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自然奥秘的揭示,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学科造福于人类的事实,使其得到精神的满足,并意识到对该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之知道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7、学生:逆反心理——教师:妙施激将法
你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说这事太难做了,他偏要试试。这种倔强的逆反心理若利用得好可转化为积极因素。比如教师在教写信时,由于信的格式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教学前就故意说:写信虽然很容易,但你们一定也很容易在格式方面出现错误。不信,写完信你们就知道老师说的没错。课室顿时鸦雀无声,每个同学为了证明自己是例外的,都认认真真地阅读习作要求,可想而知,这堂课的效果如何。
8、学生:默趣心理——教师:增加幽默感
人都天生爱好喜剧、幽默,且能在恰如其分的幽默中产生共鸣。正如海恩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学习中不尽是成功,也有失误,所以学生不仅需要表扬,还需要接受批评指导。但批评的方式有很多,特别在课堂上,如果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选用一些恰当而不庸俗的幽默式批评,可事半功倍。
事实证明,学生身上相来就蕴藏着许多可挖掘利用的“资源”,一旦我们发现了这些“源头”,然后找准方向,用对方法,深挖下去,必定能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
苏汝坤,男,大专毕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校长。1955年10月出生,1973年2月起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学校领导职务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经验,多次获市、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是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创新教育新思维》丛书的编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