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依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文本价值
        ★★★★
【字体:
依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文本价值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依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文本价值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争论最大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如同硬币的两个方面,可是我们一操作起来,往往就会失去重心,很难完美的统一。问题就是出现在文本价值的认识上,我比较赞成把文本价值生成课程价值,这课程价值可以用三维目标来解释,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人赞成这三条线并重,而我觉得在实际教学的操作中,不可能结合的很完美。阅读教学的基调应依据课文的内容和题材而定,例如写景抒情的文章,适合朗读、感悟、品析、积累。而对历史题材或人物传记的文章适合人文的宣扬和情感的体验。也就是说每篇课文的关注点都不一样,每篇课文教学不可能求全,没求全不等于没有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因为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弥补了每篇课文教学的不足。无数的点连成了无数条线,无数条线编织成语文任务的总合。

《詹天佑》一课的文本价值重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在叙述上很平实,语言风格朴素,如果从语言特点上来关注,显然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为了迎合工具性,而生硬的找出词语或句式去训练,感觉也过于机械或教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人文入手,渗透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的感悟中去积淀语言。看云执教《詹天佑》应该说体现了这样思想。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詹天佑其人,从詹天佑的人生经历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再让学生研读课文。这是披情入境,顺情而教。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的方式,有主导才能引发出学生的主体,所以,老师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老师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应该是学生阅读的引线。看云问:“修筑过程遇到那些困难?”这是个整体的问题,有利于揭示文本的价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当学生有了问题的答案,顺着这个思路再进入细读阶段。这是采取抓住主线,提炼重点,再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也可以叫“顺藤摸瓜”。看云的教学也体现了民主性,怎么学是在商量的氛围中达成统一的,尊重了学生的自我需要,顺学而教。

在进入研读阶段,教师比较关注情感的激发。学生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感悟文章的内涵,显然还停留在浅薄的层次上,这时就需要教师抓住关键的词语来启发学生。比如,抓住“信心”一词,让学生谈谈“信心对人的作用”。在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出感受的时候,教师也参与了深入的探讨。教师讲了几个例子——武松打虎、南京大屠杀、割地赔款,最后讲到詹天佑修铁路。这些事实与例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信心的重要性,教语文也是教做人。这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侧重了对情感的诱导,而实质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了虽然朴素的语言,但渗透了深刻的道理。走出了文本,又回到了文本,没有偏离语文的基本性质。

对于“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的理解,是个知识性很强的问题,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显然是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决的,先是解读文字,再是利用简图,还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说一说。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智慧,生成对詹天佑的敬佩感和对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个环节没有仅扣语言文字展开教学,是因为文本的价值不在语言特点上,而在思维的方法的体验上。如果进行语言训练,显然没有什么意义。针对某篇课文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是各有侧重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智慧性的把握。

抓住“回击”学习第三段的设计很精彩,老师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去品读作者的妙笔。如果说前段重视了人文拓展,那么这里是力求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可惜的是看云没有把握好时机,收场很快,造成语文基础性的流失。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过于追求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了,因为后面还有个很值得问题的讨论,担心在时间上不够用。其实这篇课文完全可以再用一课时来解决,如果有这样预设,前面的讲读就不至于过分纠缠在情感和思维方法的解读上,拿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多读一读,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互动的意识。

总之,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不能说就抛弃了语文的基本性质。抓住弘扬爱国主义这个主线,渗透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应该是这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