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幸福,并快乐着
        ★★★
【字体:
幸福,并快乐着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幸福,并快乐着

 

——关于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幸福,并快乐着”?这其实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领域,它的内涵几乎可以无限地伸缩。在这里,我只想从教育的角度,就三个层面来谈论这个话题。

第一:平等接受教育

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主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如今绝大多数的人都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所以,到学校入学,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渠道之一。按理说,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应该享有在国立学校(即公办学校)接受普及义务教育的权利。但直到目前为止,情况并非如此。

有人或许会问:“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吗?就我们这个地区而言,不是所有正常的适龄儿童都上学了吗?你难道不承认这一事实?”

是的,我承认,这是事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在国立学校就学,这也是事实;不是所有的国立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都一样,这也是事实;在办学条件差异巨大的情况下,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进入他们希望进入的中小学校就学,这也是事实。这当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问题是,有些情况并不属于客观条件的范畴。比方说,户口问题;比方说,各校办学条件差别巨大问题;比方说,义务教育借读费问题;再比方说,“纸条”、“招呼”等问题……

一个人的出生是不可能选择的,在哪里出生,就入哪里的户口。如果为了方便管理,这无可厚非。问题是,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出生地入户口吗?君不见,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工作和居住地出生后上不了户口,伦落为黑人黑户!而这些孩子,并不能与当地非黑人黑户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入学吗?请付高额借读费……是的,消费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但,在享受了同一件商品或同一个服务的同时,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付费或者少付费,而有的人却要付费或者多付费呢?这是因为人天生就该分为三六九等,还是这些需要付费或者多付费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对社会的贡献太少,甚至是由于这些父母的存在,给当地的社会带来了累赘、危害,所以要在子女就学这方面进行补偿呢?然而很遗憾,许多这样的父母在当地是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住所、在当地进行正常的消费的。只是因为他们出生时没有上这里的户口,所以他们的子女也不能上这里的户口,所以他们就得在子女就学时付出高额的费用。

严格的说,这是人权失落的一种具体表现,也不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更有悖于全面奔小康的宗旨。

不妨问一问这些因为受到歧视而付了高额费用的孩子:“你们是否幸福并快乐着?”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体制,并不有利于培养人们以平等的心态去处世待人,而是相反。

第二:考试分数与人才

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现在的人才观是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无论我们如何高呼素质教育,在现在的学校里,都还是只重视那些文化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被讨厌,起码也是被轻视的。这要怪谁呢?曾听到一些人抱怨,是社会造成的,说是社会以考试成绩作为人才的衡量标准,并以此为凭据来挑选人才,安排就业。更多的人则把这个责任推到了学校教师的身上。说是教师轻视素质教育。甚至有人说目前许多教师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或者是因为目前许多教师自身素质太低,不懂得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工作者和一个最基层的学校管理人员,我所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并不是这样。我要说,这不是社会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

作为教师,我二十多年来,从来不敢轻视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他(她)的考试成绩如何。因为我从小就接受这样一个观念:社会不是一杯白开水,它是丰富的,多样的。它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一个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又太少太少。社会这么大,有哪一样事情不需要人去做呢?有句老话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有“职业没有尊卑”的说法。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幸福是什么》这么一篇课文,这不应该只是值得我们去读,更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指导思想。据我的观察,许多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并工作卖力的。既然这样,我又何必过多地去考虑我的学生当中谁将来一定要从事什么工作呢?我又何必斤斤计较他们目前的考试分数是多少呢?我又何必在考试分数上给他们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呢?大家快快乐乐地,平静地面对现实不是很好吗?

作为一个基层管理人员,几年来,我都要求我们的教师看淡分数,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然而,我并不能保证他们按我要求的去做之后,不会丢了手中的工作。因为主管部门实际上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业绩,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教师的各种待遇甚至去留。于是,便有教师为了追求及格率,几乎是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到期末考试那天止,差不多每个工作日都要抽时间把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留下来补课。补的都是那几个人。我观察了很久,这些留下来补课的孩子。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无精打采,那么的无奈。而作为留人的教师本身,也是那么地焦躁,那么地沮丧。好不容易熬到了期考,分数出来了,那几个学生终于免免强强考及格了,但我仍然没能发现他们快乐的笑容。教师呢,虽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紧接着眉头又锁上了:下学期又该如何是好?……

试问一下这些留了一个学期学生的教师和这些被留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你们幸福并快乐着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觉得这样做的教师并不是在负责任,而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如果是这几个人自觉自愿的需要)。试想,一个教师的心思整天花在了这几个人的身上,他还能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别的孩子,去照顾别的孩子呢?他还能有多少精力去研究新的知识、新的不断变化着的规律呢?

我曾就考试成绩这个问题与许多教师进行探讨,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困惑和无奈。因为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说: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这会与不会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的高与低。

要我说,这会与不会,应该是看懂不懂得做人,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根本就是一句疯话。

第三:育人

育人的目标是什么?这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里,它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目标是不能变的。这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并快乐着,同时要让他们把这种感觉带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

我们不能等到高中大学阶段才让学生去学习如何做人。甚至不能等到孩子上学才开始让他们学习怎样做人。这一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撇开这些不说,单就我们中小学校来说,如何育人也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曾有人把教育与企业作比,说学校也是在生产产品,并解释说这是特殊的产品。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教育就是教育,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与其它行业进行比较。如果一定要进行参照的话,我觉得还不如与基础研究进行类比。

事实上,中小学教育是一种打基础的工作。它不可能在做产品。它的任务应该是预期未来,并把学生引向未来。未来是什么样?这需要研究。我们的研究会成功吗?这一点我想谁也不能保证。

微软中国研究院总裁李开复博士说,搞基础研究需要冒险精神,而且不能急功近利,他们的目标是希望目前进行的研究在五到十年之后能成为主流。研究人员所要研究的是五到十年之后的趋势。在他们的研究院里,在鼓励成功的同时,也鼓励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一个研究人员都应该学会从失败和比自己更高明、做得更好的人那里总结经验教训,学到有用的东西,使自己在往后的研究中做得更好。李开复博士认为,作为管理人员,应该聘请那些比自己更聪明能干的人员才对得起公司。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每一个研究员对自己所进行的研究都有最终的决定权,管理人员与其他同事随时都可以对任何人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即使是不赞成研究员的观点,也会全力地支持他们的工作。另外,在他们的研究院里,人们的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互助、互爱、诚信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决不容忍勾心斗角。

现在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孩子们每天都必须做大量的习题,背下当天所学的知识。目的是为了在稍后的单元测验中取得好成绩。每个单元测验之后,发现哪个孩子记不牢某个知识点,教师立即要求其反复做题、背诵,甚至教师亲自为其开小灶,直到背熟了、记牢了为止。目的又是什么?当然是期考有个好成绩。看起来多么好,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成绩,每天都能看到新进展。所谓要让学生每天都有所得,每天都有新进步嘛。可这不是急功近利又是什么?

据我所知,人在童年,是最无惧、最富于冒险精神、最好奇、最富于幻想的时期。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无惧、冒险、好奇和幻想。因此我们如果想让今天的少年儿童在日后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应该在这几个方面好好地加以引导。可惜,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少年儿童根本没有空间去享受这种上天赐给他们的恩惠。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去记去背。据说教育界的一些能人的经验之一是帮助同学们制订多份周密的学习计划,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计划——计划之外的事连想都不用去想。因为计划是环环相扣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幻想什么、探索什么。经验之二是在学生当中极力推行比学赶超的理念,比比看,谁记住的东西更多,谁的考试成绩更好。“后进”的人得学习“先进”的人、追赶“先进”的人、设法超过“先进”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火药味挺浓的。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下,“后进”的学生要真能超过“先进”的学生了,是不是就人人都快乐无比、幸福无比了?

我不敢说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每一位都是社会精英,可不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不是草包,以至于需要管理人员每时每刻都要指导他们用什么方法、如何进行工作,并督促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工作。要我说,如果我们的行政部门和管理人员聘来的教师都是没有进取精神、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工作能力的草包,那可就真是对不起纳税人、对不起国家了。作为行政部门和管理人员应该聘用比自己聪明的人来做教师,然后自己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了。比如说严肃认真地预期一下未来,研究一下育人规律,想一想怎样去支持教师们的工作,组织他们展开平等的交流,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给他们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研究的机会,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成功与失败——因为他们不是草包,他们还有机会。

不要以为育人只是一线教师的事情。我们的主管部门,我们的管理人员更是在育人。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理念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方向,从而也就决定了在校学生的发展方向。

衷心希望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并藉此能解决一些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能让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得到哪怕是一点点实质上的解放。希望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能在往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获得由衷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希望我们所有的在校学生都能在一个真挚诚信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并且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告别那种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的疲于奔命、气急败坏与失落,不管今后干什么工作,都能幸福并快乐着。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