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主流文化,回归主体意识,开辟德育新天地
——从马加爵事件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新闻回放—
东方网3月15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海南省三亚市公安部门证实,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3月15日晚上7时30分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目前正对他进行审讯。
相关链接—
2004年3月26日,西安版“马加爵”上演,一女大学生深夜挥刀砍向睡梦中的同学。3月15日,杭州市某县一花季少女因不满父母批评跳楼自杀。
2004年3月24日,CCTV晚七时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同时播出了记者就《意见》对中央文明委负责同志的专访。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在重要版面同时转载。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版主留帖--
一、校园主流文化,你缺失了什么?
如果办学就是办文化,那么学校文化,你到底缺失了什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能不思考。而当面对学生中越来越复杂的操行问题时,当我们抓了十几年的行为规范而又不得不面对学生中越来越不规范的行为时,我们不得不问:学校德育,你将走向何方?
如果从文化“集体人格的沉淀”[1]这个意义来说,爱,诚信,规则,竟争,民主,……这些现代文化和文明也是先进文化与文明应具备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所缺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过去,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书本,读书是学习文化的主要方式,学校以其独有的文化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地方文化中心,学校教育以学习主流文化为中心,在其单一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长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的巨大变革,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的流行,特别是加入WTO后。学校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地,主流文化通过学校这个主渠道来传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也因此遭受巨大冲击。面对这种迟早会来的变化,我们显然没有足够的准备,在逐步丢失学校固有的文化阵地的同时,又逐渐迷失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其实就只剩下了课本与分数,学校德育也从育德立人的实践本位转向了教条的形式,德育工作“目中无人(不切合小学生实际未针对小学生特点,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教育,比如在孩子还不理解什么是“祖国”、“人民”甚至连大人也未必理解的“社会主义”时去奢谈“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多靠管制而非疏导)、眼高手低(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要求可说是十全十美,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连不随地乱扔东西、主动给别人让路、自觉排队等都做不到”)的现象令人“目不暇接”,出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结果虽是情理之外却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如果说应试教育下学科本位的思想带来了学生人格的残缺不全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如果不重塑学校主流文化[2],不注重学生主体意识[3]回归,也必将使我们对人的教育陷入工具性而不能自拔。
学校主流文化,缺德。
学校德育工作,无情。
背景资料--
[1]“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而用“文化”迻译“culture”,始于日本学者,这时候的文化交流,已掩盖了两者语意上的区别。象钱穆所讲的,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这时多少也认同了“culture”中的有关耕种、养殖、驯化等含义,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上。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 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所以捷克总统哈维尔先生认为,文化是通过教育能够达到的规则,是一个社会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沉淀。
[2]校园里除了有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广告文化、厕所文化等非主流文化,更多的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受支持的以绝对多数时间来保证的主流文化,主要是在课堂上、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我们认为这就是主流文化。
[3]主体意识:个体对行为规范是否处于自觉自省主动的状态。即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在内心情意感知上有体验,并能自觉地对自身行为作正确地价值判断。主体意识是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情感性、实效性紧密联系的。
二、校园主流文化,你需要什么?
新闻回放—
3月23日,中国围棋在连续六年逢韩必败之后,首次以四比一的战绩克韩成功,登上杯冠军宝座。国内各大报纷纷祝捷,称“这是规则的胜利”,是中国棋院引进竟争规则后首度结果。
据《北京晚报》报道,经过近千名专家投票,中国的三大科技奖——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结果已经揭晓并向社会公示。在初评结果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再次空缺,意味着该奖项连续第六年空缺。 “降低规则”是目前包括教育、行政、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惯有表现。然而,科技界的评委们显然没有妥协,六年来始终如一地实事求是,不符合相关规则规定就宁缺勿滥。许多领域好大喜功、追求政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创造”,成为不注重客观规律、任意降低规则标准、规则意识淡薄的另一个代名词。科技界没有同流合污,而是保持科学的纯洁,秉承科学规律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六年一等奖空缺”,也同样体现出这种规则意识,值得其他各个领域学习和反思。
相关链接
龙永图:普及规则意识 中国才算真正入世
。
为什么中国市场秩序那么混乱?就是规则意识不强。世贸组织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它要求所有的世贸成员实施统一的规则。现在我们对于通行的国际规则的执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愿意遵守就遵守,不愿遵守就不遵守。入世后,对规则就要强制性的遵守。这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很重要。在我们现在的经济生活中,无序、混乱、灰色经济的种种现象随处可见。目前,中央把整顿市场秩序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这是切中时弊。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主要靠我们自己。但是,通过入世,加一点外力,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规则意识。强化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孩子开始培养。我们很多人从小就缺少规则意识。家里从来都是老爸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知道整个社会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我有一次在瑞士的一个公园里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叮呤咚隆不知搞什么。我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否麻烦你去看看吗?”我进去一看,原来那个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知道,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对后面的人无法交待。这就是社会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很难履行规则,很难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这些对于建立市场经济非常重要。
规则颂歌·2002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
之一:上帝与撒旦
上帝率领的天使足球队与撒旦率领的魔鬼足球队踢了一场球赛。经过90分钟的大战,比赛结果令人跌眼镜:实力明显占优的天使队大比分败北。上帝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询问撒旦。撒旦一语道跛天机:“我请的是中国裁判。”上帝恍然大悟。
竞赛需要规则就如同生命需要空气,脱离了规则的限制,上帝也不一定能赢。
之二:人类与自然
人类与自然一直是在斗争的。这种斗争是残酷的:开始是自然残酷,现在是人残酷。
人类向自然施暴时蔑视所有的规则,而自然向人类报复时却遵循所有的规则。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然而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人类无休止地从自然界开采资源,又向自排放弃物,当自然无法再忍受这种蹂躏时,她开始了报复行动:频繁的沙尘暴,危害巨大的暴雨和洪水,遮蔽海洋的赤潮,前所未有的臭氧空洞和温室效应……自然依照她的规则,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在自然中生存,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则。
之三:中国与WTO
中国已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其中之一就是规则的转变。
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文明,然而这种文明的副作用是造成了一些落后观念的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仍有市场,人情买卖也时有发生,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的某些市场规则与世界脱节。
然而,加入WTO会改变这一切。公平竞争的规则将会得到彻底的实施。垄断与地方保护也将被打破。新的规则,将带给中国新的活力。
之四:其他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则就好比飞机的航线。只要你我遵守规则,就可以在各自的航线上飞行,相安无事,如果有人违反规则,脱离了预定航线,撞机就在所难免了。也许不守规则可以占到一时的便宜,但是玩火者必自焚,肆意践踏规则的人必将受到规则最严厉的的惩罚。
之五:结束语
规则,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版主留帖—
但是,仅有规则也是不够的。大学生马加爵如果不是性格扭曲,高度自卑;如果他自小就处在一个处处宽容、被人尊重的环境里,他还会因为打牌被怀疑作弊就用石工锤砸死四位同学吗?所以,统领规则的,还有一个“爱”字。张绪培副厅长2003年12月23日在上虞召开的创建特色研讨会上说:
在建设特色学校中,我们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解决好教育与特长的关系,年龄越小越要强调基础性,当然也要引导他们的个性、兴趣发展;二是特色的建设要与学校的文化积淀相结合,与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只有反映到学校文化上来的特色,才是大特色,高层次的特色。要使学校成为每位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成为每位教师人生价值追求的场所。
所以,办学校就是办文化;办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培养的就是什么样的人;而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关键就是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重塑学校的主流文化,以新文化育新人。而这种文化,应当是一个以爱(自信、诚信)为圆心,以规则(责任、民主)为半径的圆,一个具有整体关怀、个体自觉、实证意识、奇妙想象、形式美感的“集体人格的沉淀”。要让学生关注世上一切的人,关注世上一切的事,关注一切的人与自然;要从文化的意义上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本性,不断地寻找表达自我,做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要明确“责任感是个人身份的唯一支点”;要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做事要讲逻辑、讲证据、讲秩序;培养学生具有对审美的捕捉和创造能力,给文化以凝固的美,灵动的自由。渤海的赤潮,南极的臭氧层空洞,阿富汗的难民,亚辛被杀,台湾的选举,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内容。所有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爱,无不体现在规则中。过去,我们太多说教,而没有真正想过从儿童的眼光,以儿童的经验来理解这个多半是水的蓝色星球上的一切。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回到孩子中去,以爱和规则所界定的文化来呵护、培养他们。我们再也不需要这种缺德无情的教育,而要重塑校园主流文化,回归主体意识,开辟出一块德育的新天地。
三、校园主流文化:我们该怎么做?
新闻回放
2004年3月24日,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在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系统调研时强调:牵引灵魂是教育的真谛。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小学生要着重习惯培养。(2004年3月30日《浙江教育信息报》)
相关链接
教育部发布新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 加7项新内容
2004年03月28日11:35 北京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戚海燕) 教育部近日发布增加了诚实守信等七项新内容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执行。同时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要求普遍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新守则新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
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
版主留言
一、 弘扬爱的教育,让孩子爱他熟悉的、爱他喜爱的事物,让孩子正确地、清醒地、执着地去爱。
最早把《爱的教育》翻译并出版的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办学校好比挖池塘。他说,我国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先生对《爱的教育》这部小说的评价很高,说作者写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夏先生对办学校的比喻并不一定确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讲感情,不讲爱,学校就一定办不好。有一首歌这样唱:
爱是love,爱是amour
爱是rak,爱是爱心,爱是love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
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
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
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
也会带给你快乐和健康
……
学校教育需要爱的教育,但学校的爱的教育与家庭的爱的教育显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学校的爱的教育是和文化相沟通的。这种爱的教育是把学校的文化和教师的充满灵性的感情合二为一,化作一种美的氛围,一种精神的和谐境界。师生在这种共有的精神境界中相伴成长。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图书馆,有大量的优秀的图书供教师和学生读,让每一个同学有好书读,能读好书,会读书,让教师和学生在书的世界里,在与伟大人物的对话中发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读书中提升人文品质,蕴育科学精神,放飞人生理想。所以学校管理的第一实践应是办好图书馆,组织好读书活动,并由此形成学校文化的积淀。
同时,教师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学。我们必须先要让学生成人,然后帮他们成才。
二、以学生为主体,树立遵章守纪、文明礼貌、民主平等、诚实守信的规则意识。
——制定班规、校规和家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规则意识
《小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操守的原则性规定,《行为规范》是对这些原则的具体化。尽管《守则》与《规范》与时俱进,都已作修改,但要落到学生日常行为的实处,依然是不够具体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校规和家规。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讨论和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制定的班规校规与家规,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起,恒有一颗爱心和感恩之心,以这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校规和家规中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这样制定出的规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由于是学生自己提的,自己就要遵守,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心的需求,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了自律,效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变生硬的说教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这是一条校规。怎么变成学生从行为上遵守的规则呢?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曾搞过一个领养金鱼的活动。学校小景区的水池里有100多条小金鱼,冬天来了,水池里的水要放掉,金鱼怎么办?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举行了一个隆重的领养金鱼的仪式,各班派代表把分给自己班的金鱼领回班养着,放寒假时,再拿回同学家养。等开春时,再举行一个仪式,把领养的金鱼交回学校。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对校园里的金鱼倍加爱护了。“轻声缓步靠右行”也是一条规则,怎么做呢?杭州市有一所小学就是让学生兜里放鸡蛋,效果挺好的。“物归原处”,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让学生自觉养成呢?来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搞一个家政服务大赛,试一试,如何?
——营造氛围,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规则是形成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坚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在一个大家都遵守规则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在规则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运用心理学实施和谐教育。因为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这样做,容易形成儿童的优良行为。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许”,多说“应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不许抢行”改为“学会让路”,把“不许骂人”改为“说话文明”…… 写学校的“提示语”时,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礼貌使你变得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乐”、“谦让能使你增添美德”。坚持规则,不贪多求全,要抓住关键的一以贯之,比如“物归原处”,这是一个生活的习惯,也是一个细节,但却要班级、学校家庭全方位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才行。
——鼓励表彰,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愉悦
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大力宣传。让学生感受
到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环
境。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
多么迫切,多么必要!我们的工作,不会是一条坦途,但它一定是光
明的。我们相信,只要强化了以爱为核心的校园主流文化,回归到以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走出当前学校教育缺“德”无“情”
的困境,闯出一片新天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