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什么是幸福。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查字典学习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练习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二)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查字典自学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结合课后思考题,讨论交流。
(三)通过具体事例,谈谈自己过去和现在对幸福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1课《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同学们自学课文内容,概括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明确目标)
(二)同学们小声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三个牧童寻找幸福的故事。)(整体感知)
(三)自学课文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为什么这样分?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
(根据课文叙述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三个牧童清理了一口老喷泉,还砌了一口小井;第二段智慧的女儿赞扬他们做了好事,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什么是幸福;第三段三个牧童通过各自的劳动,体会到什么是幸福;第四段智慧的女儿肯定了他们的幸福的认识,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同桌讨论。
(2)检查交流。
十年后,三个牧童对幸福各自有怎样的体会?他们的体会有哪些相同点?这些体会是怎样得到的?(相同点:①要积极从事平凡工作;②要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这些体会是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到了幸福。)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讨论:
(1)智慧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板书(辛勤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
(2)义务一词你怎样理解?通过查字典自学“义务”有两种解释:
①应尽的责任②不受报酬的。联系上下文,“义务”应如何理解(义务:应尽的责任)
(3)学生组内讨论:那位神奇美丽的智慧女儿果真有吗?(智慧女儿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构的,是童话中的人物,是智慧的化身。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展开合理的想像。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幸福要靠劳动去创造,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给大家带来好处,才会感到幸福。)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3)汇报交流,指名发言,结合讲评,具体指导,学生修改补充自己概括的中心思想。(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四)让学生谈谈自己过去和现在对幸福的认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
(过去,我们认为:幸福就是生活富裕、条件优越、长辈娇惯……这就是幸福。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认识到:
甲:我班的××学习不太好,我和她组成“一帮一”小组,帮助她学习文化知识,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她的学习有了明显提高,我感到很幸福。
乙:我们班几个同学组成了“护绿小队”,为我校的苗辅浇水、施肥,当我看到盛开的鲜花美化了校园时,我觉得我很幸福。
丙:我校××同学家生活比较困难,我时常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为她买本、铅笔等一些学习用品,使××同学能和我们共同坐在教室里读书,我感到很幸福。
丁:我是“七色花”小队的成员,我们定期到福利院为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话、表演节目,使爷爷、奶奶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看到他们快乐的笑脸,我们也感到很幸福。
戊、巳:(总结扩展)
七、布置作业
(一)预习读写例话。
(二)为他人讲述《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