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捞铁牛》教学设计
        ★★★★
【字体:
《捞铁牛》教学设计
作者:孙晓斌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捞铁牛
来源于: 孙晓斌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装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浮桥、洪水、笨重、熟悉、水性、船舱、使劲、出色、工程家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懂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出示课题《捞铁牛》,同学们在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图片,请打开我的文档,大家交流一下。
   通过交流,同学们对铁牛的历史、出土、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拓宽了视野,尤其对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学习课文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课题中重点词是什么?(捞)由此,大家想知道什么?(谁捞?为什么捞?怎样捞?结果?)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时,希同学能互相鼓励,互相指正,共同进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好?不加字,不掉字,不读破句子,读得有感情。
   2、请同学一边读,一边想,自学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对不懂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对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对疑难问题可以上网查阅或小组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a、读准字音:
   潜()绳()劲()程()洪()
   b、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选用一词造句,能通过E-Meal发送到电子邮箱进行查阅。
   浮桥、议论纷纷、水性、出色、淤泥、工程家
   C、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D、质疑
   三、小结
   这堂课同学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收获也很大,下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解决怀丙和尚是怎样捞铁牛这个问题。
   1、请同学把课文快速默读一遍,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捞铁牛的?(3—6)
   2、A、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的主要意思。(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B、小组讨论,作了哪些准备工作?(先----然后-----再-----又------)或者(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这样更简洁明了)
   C、在讨论时,我们应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上网查询)如: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大船装满沙----船体适当下沉。并船搭架-----保持平衡,两船浮力合一。粗绳拴牛-----保证牢固。
   由此看来,怀丙和尚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考虑得非常周到、细密。
   3、出示第3—4自然段课文。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边读边想,船里的泥沙少了,船身为什么会向上浮?(水把船往上托);船身向上浮,绳子为什么越绷越紧?(船身上浮,船与铁牛的距离加大);绳子绷紧了,为什么铁牛往上拔?(绳子紧紧拉住铁牛,因而被拔起。)并出示课件演示。
   4、让学生复述其余七只大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想象一下,在当时还有其他的办法能反铁牛捞上来吗?当时这种做法有哪些端?要是现在你会怎么做?(请打开写字板,把你的想法记下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三、总结课文,激发情趣。
   1、怀丙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个怎样的人?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怀丙和尚是宋朝人,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这说明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了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例子吗?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