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实验室里教《捞铁牛》 |
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第一小学 肖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实验室里上了一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天下午,我急匆匆地走进实验室,向自然老师借上《捞铁牛》一课的实验器材。事也凑巧,自然教师正好准备了水的浮力方面的实验器材。我看了看桌上丰富的器材,自语道:“我为什么就不能在实验室上《捞铁牛》呢?太妙了,就这么决定。”于是,我兴奋地跑出实验室,找来一些细砂,把它铺到玻璃水槽(80cm×60cm×60cm)内的一端,把“金牛”埋在砂里,然后往玻璃水槽内倒四分之三体积的水,再准备一个有盖无底的可乐瓶和一根50cm带铁丝环的细线。
课一开始,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问:“利用可乐瓶和线,你有办法把埋在砂里的“金牛”从这头运到那头去吗?”面对语文教师在实验室里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先是一阵惊愕,然后开始“窃窃私语”,我顺势利导,说:“四人一组,比比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点子新,想的点子最实用。”此话一出,课堂就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纷纷讨论起来。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了。想办法最多的达到6种,最少的也有2种。有的说,把细线系在瓶盖上,把瓶倒放在水中,然后往瓶里装砂,让瓶下沉,直到让线上的铁环可以套在“金牛”的两只角上,然后慢慢地将瓶内的砂取出,直到把“金牛”吊出砂堆,然后用嘴吹可乐瓶,就把“金牛”运过去了。有的同学说,往瓶里装水,装石头,然后按上面的原理把“金牛”拖走。还有的说,把可乐瓶封闭,做成一个潜水艇,再在“潜水艇”前端装上铁环,让“艇”潜下水去,把“金牛”套住,再浮上来,把“金牛”运过去。说到这里,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到,在“潜水艇”后面装一个马达,从外面接电线进入水中,“潜水艇”不浮出水面就可以把“金牛”运走……。越说越远,我感到已经难已驾驭学生的思维了。几分钟后,我叫一个组的学生到外面采了点砂子,并现场实验,实验效果相当好,学习气氛很活跃。
做完实验后,我总结说:“同学们刚才想到不少办法,确实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运用,如打捞沉在水里的船只或重物。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也有人能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你们想知道这个了不起的人是谁,他想的又是什么办法吗?这样,学生带着极其好奇的心情,迅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确实很好,课堂活跃的程度还是我执教生涯里第一次遇到的。
课后分析,能到实验室里去上语文课,这纯属偶然,但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也许是一种必然吧。学生天生好动,好求知,喜欢探索自然,喜欢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把一部分带科学原理性质的语文课放到实验室里去上,让学生手脑并用,这起码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加强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