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教学实录及简评 |
臧向飞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沉入水中,再往上提,直提出水面,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谈话导入,共商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捞铁牛》一课。第一段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齐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呢?
生: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捞?
师:好,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老师有一个要求,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回去后要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二、读说互动,内化语言
(一)学习第二段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二)学习第三段
师: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那些设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自读第四小节,用横线把表示变化的词语划出来。(学生自读、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泥沙 上浮
绳子 越绷越紧
铁牛 向上拔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直观地了解这些变化。(播放动画)
师:请同学们把4、5两小节连起来仔细地读一读,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我昨天在家把装满水的水桶放到水里,水桶往下沉。和尚的船装了那么多的沙,为什么不会往下沉?
生:和尚为什么不把铁牛捞上船再划到岸边?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组合为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昨天在家进行提水小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看看这个发现是不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后,教师指名发言)
生:我发现在水中提水比较轻,在空气中提水比较重。
生:我也有同样的发现。我妈说这是因为水对水中的东西有浮力。
师:对,水对水中的东西都有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现在大家明白刚才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了吗?
生:因为水有向上托东西的浮力,所以船装上沙也不会往下沉。生:因为水具有浮力,离开水的铁牛太重,不容易搬上船。
生:和尚不把铁牛捞上船,可以减轻铁牛的重量,减轻船的负担。师:和尚准备的船很大,而且两只连在一起,这样浮力就很大,比沙的重量还要大,所以不会下沉。
师:(出示:“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办法”指的是怎样的办法?请具体说一说。
(学生对照板书说捞铁牛的过程)
三、外向迁移,运用语言
(一)学习最后一小节
师:关于浮力的知识等我们上了中学以后会学得更多。在几百年前,一个和尚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并利用它做事,实在了不起。
师:(出示:“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所用的办法,一般人能想出来吗?像这样能力超出一般的人,就称得上“出色”。大家能列举历史上或身边的出色人物吗?
生:李时珍是出色的药物学家,他写了令世人瞩目的《本草纲目》。
生:爸爸是位教师,他的教学工作很出色,经常指导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
生:联欢会上,小明出色的表演,让大家大开眼界。……
师:同学们长大后想在哪方面出色?
生: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环保专家,使地球不再受到污染。
师: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能成为出色的人才。
(二)课堂练笔
师:请用“先、然后、再、又”几个词语把课前的小实验具体有序地写下来。
(学生写作)
(三)请同学们把《捞铁牛》这个故事讲给邻居小朋友们听,可以用课文里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要求讲得具体、有序,让小朋友听明白,争做一个出色的讲故事的能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简评《捞铁牛》的教学
施茂枝
从披文见意到意文兼得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是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的过程,是一个“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一般性的阅读则相反,是将作者的“文”还原为“意”。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固守这种理念。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近课文,走进作者,披文见意。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则认为,以范围广泛的文章为阅读对象,以“披文”为手段,以“见意”为首要的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文章阅读。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阅读,均属于此。文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但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一种更主要的阅读,它是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这种以意文兼得为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语文阅读。课内对精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就会失去应有的本性。臧向飞老师执教《捞铁牛》时,不仅让学生明白“和尚怎样捞”和“为什么这样捞”,还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感知、理解课文语言,还要在充分内化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文”的学习已置于首要位置,“意”的获得也因此而强化。这种阅读正是语文阅读,也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重要体现。
从专事单项到注重综合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臧向飞老师执教的《捞铁牛》,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臧老师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有序地说;特别注重自读、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从固步自封到不拘一格
传统的阅读教学固步自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自我封闭。它割断课堂内外的联系,割断阅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二是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因循守旧,一味固守旧有的模式,或简单效颦别人的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程式和教条,失去应有的生命和活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开放教室的四壁,架设课内外联系的桥梁,引进生活活水;主张把创造还给教师,打破模式的框框和教条的束缚,让课堂焕发生机。臧老师执教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课后让学生把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邻居小朋友们听,这就打破了教室四壁的限制,向阅读教学课堂注入了生命的血液。从模式上看,臧老师以“说”为纽带安排教学程序,既看不到传统的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程式,也看不到新近流行的意在打破旧的框框却又在有意无意地束缚他人的种种模式。总之,不能说这堂课尽美尽善,但确实颇有创意。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地区小学教师培训部
摘自《湖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