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
【字体: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捞铁牛》教学实录及评析


刘军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们最想知道的还有什么?

:和尚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顺序写的,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下面大家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段内容。

(学生朗读后,同桌间相互练说)

:哪一位来试试?

: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他准备了两只大船,让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并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本段内容?

:这一段写了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

: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之一。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帮我们概括段意,大家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可借助哪句话来能概括第三自然段段意?

:可借助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准备工作做好了”。

:可见概括段意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我们再把第二段朗读一遍,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用笔划出来。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先、然后、再、又”等。

:(用覆盖式投影片演示四项准备工作后)如果我们先写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再写划过去,行吗?:不行,因为先把两只船拴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可见,作者是按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这样写显得有条有理。再朗读一遍,好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条理性。

:刚才同学们问,和尚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请同学们自学第四、五、六自然段之后,解答这些问题。

: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生:和尚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还可以省些力气,因为水会产生浮力。

:谁能概括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

:和尚利用了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师;这几段写打捞过程,虽然没有运用关联词语,但是,同样表达得很清楚,请大家看看录像,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几段。(学生观看录像)

:课文最后说:“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句中“出色”是什么意思?

:“出色”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师:刚才,从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怀丙的“出色”,再请同学们回过头看看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句话也能说明这一点?

:(朗读)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这句话说明他当时已经想好了借助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方法。

:这说明怀丙和尚胸有成竹。

: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那么多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现在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用两船泥沙就把铁牛捞起来?

(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等铁牛拔离河底后,再将它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之后,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又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面打捞上来。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课后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将鸡蛋放入浓度较大的盐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用一定的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

(作者单位:天津市实验小学)

语文课的“弹性艺术”

黄耀红

弹性,即事物的伸缩性。语言是一门“弹性艺术”,同样的表达对象,表达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同样的语言表达,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会因人而异。语言的这种“变化之妙”,注定了语文教学既不可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母语习得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渐变过程,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言语表达都应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决不像一加一那样毫无“商量余地”。

据笔者观察,目前有不少语文课不太讲究“弹性”,表现为教学内容、课堂结构、课文理解的方式与结果都鲜明地打上了“教师意志”的烙印。调控课堂教学的是教师的“计划指标”而不是学生的“市场需求”。从整体上看,这些课就像刻意修剪的树木,虽然中规中矩,显得很精致,但缺少“自然之趣”,无法展示枝繁叶茂的勃勃生机。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是一切从语文知识出发,形成一种知识密集型教学。由于偏重知识传授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言语能力缺乏正确的估价,不能准确把握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点,弄不清哪些是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薄弱区”,哪些又是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既浪费了学生的“言语智力资源”,又使语文课堂无法做到张弛有度。同时,由于语言知识的过分介入,在学生眼里,许多原本简单的言语现象反而变得玄妙而复杂。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各种所谓的知识点强行纳入某种预定的轨道。学生找不到能力发展的“自留地”,思维活动也失去回旋的天地。笔者以为,掌握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固然有益,但是,一个人言语能力的起步并非源自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言语表达的模仿和实践。对于这一点,小孩子的呀呀学语即是明证。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言语能力的发展、言语智慧的获得和文化品格的养成。这些内容都应根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言语实践,它是鲜活的,动态的,更是富有“弹性”的。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其课堂结构往往形成了凝固不变的程式,没有明快的节奏和流动的美感。其实,语文课堂结构的理想境界是“行于当所行,止于当所止”,决不能在模式、套路里裹足不前。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听后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即这些课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几乎是千“课”一面。往往是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学生质疑;教师作讲读示范,从中总结一二学法,学生据法自学,举一反三;教师归纳小结,学生作迁移性练习,以实现读写结合,等等。这样的课堂结构显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不是每堂课都得这么亦步亦趋呢?课堂结构同样需要富有“弹性”,要视具体情况临时作出程度不一的调整和增删。譬如,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浅显明白,那么硬要让学生去据题质疑便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一堂没有“弹性”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师的讲述上是要求“讲深讲透”,并且似乎总在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千方百计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块,以形成对问题的“统一认识”,当然这个“统一认识”无非是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事实上,语文是一门最灵活的学科,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不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如果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自由与独创,“万马齐喑”的语文课,或者只有一个声音的语文课,无疑都会阄割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熄灭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情之火,语文教学也决不可能真正产生实效。

如果从“弹性艺术”的角度考察《捞铁牛》,我们发现,刘军老师的这堂课比较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先复述,再概括段意;看完录像后,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改进捞铁牛的办法,要求学生用一定顺序记下鸡蛋放入盐水中的实验过程。这些教学内容,不是那种围绕课文内容喋喋不休的师生问答,而是富有“弹性”的语文能力训练。像复述,看似普通,但它是训练学生言语转换能力的有效形式。况且这些训练都富有“弹性”,学生的表达可以灵活多样,优秀生和后进生大多能各得其所。不过,笔者以为,教师让学生探讨捞铁牛的方法时,还可少些限制,增大“弹性空间”,或许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摘自《湖南教育》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