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过程要最优化 | |
朗读训练最主要的要素是训练内容、方法、训练时间、训练主体(即学生)等。优化训练过程,就是在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优化、调配管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读的训练,把读书训练因素有效地整合,使学生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如何对朗读训练过程进行优化呢? 一、坚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整体地安排读的训练,少用一句一段的练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与整体入手,是小语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学生读一段话,先大体上了解写了什么,再读,体会是怎么写的。最后再反复诵读,进行词句段的积累。读一 段话如此,读一篇文章也如此。所以,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分为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要求。而精读一篇课文,又分为初读、精读、熟读成诵等几个环节。所以在初读文章时,坚持让学生通读全文;精读时,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发现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要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等。完成这些读的训练,读是基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书。 二、抓住重点段重点句练读,讲究“提领而顿”的指导艺术。张庆老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朗读训练同样也要抓住重点段,重点句这样的“领”,读通,读熟,读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第7自然段来练读,悟情。先出示图,引导学生看,让 学生初识冰雪中的“军需处长”,指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衣着、神态等,再引导读文,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进行朗读训练;激情练读,这位默默无闻的处长,为了连队,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事业,宁可自己冻着,也不愿多穿一点,多暖一些,多么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啊。再引导学生看着图背。然后,引导学生来读将军对这位了不起的军需处长又有怎样的认识呢:愣——怒——愣,三个字充分表明了将军由吃惊到发怒到惊诧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学生练读,入情悟理。可以这样说,把这个自然段读好读够,学生不但能从这里突破重难点,充分地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朗读训练的效益就会显现出来。 三、训练过程中,自由读与有目标的练读有机结合起来,尤其重视有目标地练读。朗读成为阅读课堂中主体性的活动方式,但如果无目标地机械地反复读,必然使学生厌倦读而失去了练读的兴趣。所以,朗读必须给学生一些容易操作的目的性的要求,如读顺口,读得像,读得准确——不仅是不添字漏,断准句子,更重要的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环境及各种语言,能够做到该悲的有痛苦之情,喜的地方有欢乐之意,情绪与语言共生,语言在情绪中发展。教师善于把朗读要求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为学生所接受,朗读训练就会成功而卓有成效。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目的最为明确的活动,否则学生厌于读书,厌于思考,语文学习不再能够吸引学生。 朗读训练过程最优化,既是对朗读的训练主体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时间的控制,更是对朗读内容的整体把握、指导,这是以朗读目标为导向,读的训练为基础,自已练习与在师生指导中体会、学习,日益形成发展朗读技能技巧的过程。一堂生动的朗读训练课,应是目标清楚而富有层次,训练方法简单而富有成效,训练过程简洁而又具有风格,这就是我们需要要追求的高效率的朗读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