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要艺术化 | |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语文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这是95年大纲中一句很明确的话。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最有用的活动,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透读熟,课文中的知、情、意、景等,自然会明白,至少达到“囫囵吞枣”。但小学生发声器官、视力、注意力等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简单机械的重复,学生容易疲劳厌倦,使读的兴趣下降。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讲究一点艺术,让学生带着情绪读,让学生怀着探索的欲望读,让学生读出力量来,让学生读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收获,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百读不倦。这就是朗读训练要艺术化的要求,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引导而不强行“传授”。过去,我和大家一样,一指导读书,就要学生注意,这句话要轻读,那个词语要重读,其实这样的“传授”,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给他一粒米而已,哪能真正地使他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在这课中这样读,到那课中,又不一样了。怎么办?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课文内容与环境来读,学生自然就会读得好,读得像回事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六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读这么几个字,怎么指导多快好省?我告诉学生,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向我请求任务呢,读像了,我才同意。这一下子,学生就来兴致,先练,再争着来“请求”,不费什么口舌,学生天生具有的模仿和表演能力,加上只读六个字,演一回战士董存瑞,不难,谁不愿意? 二、巧用示范。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的方法。怎么用示范?一是要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学生多数读不出那种真诚的带着淡淡的忧伤的感觉来,此时我突然发现一个平时不太表现的小女孩举起了手,而她的爸爸正是一名海员,身边只有妈妈,也许她会成功,果然一试,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一下子征服了全班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也许她溶入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像《海滨小城》这样课文,一般我就先读一遍给学生听,既是欣赏,又是学习朗读,一举两得。 三、创设情境,进行比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我与比赛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公平,给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了,于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比较好的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学生这么一激,再准备,来比赛,课文读熟了,目的不知不觉地达到了。运用比赛,引发读书的兴趣,就像是给运动员注兴奋剂。有时,我故意表示为难,不知道该请哪个小组来开火车读书,于是玩抽签或数字游戏,告诉大家,我有四个指头,每个指头代表一个字,也表示某个小组,咱们从百家姓里选几句来数,定为姓“金”的小组来读,学生和我一起认真地快活地数起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四、组织活动,让学生转变角色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完的习惯等,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训练学生读书,老师在课堂中要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从习惯到方法,从字词到句子到一篇文章。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只要做有心人,多从名家学起,掌握朗读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就会学会朗读,就会爱读书,爱语文。 (江苏淮安市新安小学 王金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