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本文旨在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从教材处理切入,探索其操作方法,引起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产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导向更有效、更完善、更科学的课堂阅读教学操作体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材处理 “三抓三重” 当前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程式化”,“封闭化”甚至盲目、随意的教学现象仍时时处处可见,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训练式”的主流教学过程仍充斥课堂。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转变,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教学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带来在教材研究上的浅尝辄止和不恰当的处理。因此,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教材处理为切入口,探索其操作方法,引起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产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导向更有效、更完善、更科学的课堂阅读教学操作体系。 一、教材处理的理念导向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陶行知有过一段精辟的工具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教材不是权威,不是“一个错的地方都没有” 的圣书,它无非是个优秀的例子,反映着某一时期人们对本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在于以此为例子,让学生学到阅读本领,再去阅读更多感兴趣的读物,其目的绝不在于将课本读深读透。”[1]所以当代教材改革的大趋势之一:是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要更多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独立地动脑、动口、动手创造条件。在传授知识、提供范例、启发思考、设计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见,教师之教材的把握、处理,应倾其所能进行二度创作,即怎样“以此为例子”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优秀文化的热爱,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2]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性、人格,尊重学生的需求、选择、爱好,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指引学生走向成功。教材的处理上应该“求活、求实、求新、求放”。求活,指正视学生的差异,找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发展点,教材的处理要灵活化、层次化、趣味化,能直接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有所思、有所学、有所发展。求实,指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要实实在在,不求花样,不追时髦。教材处理设计的目标应导向在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能体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教材处理的密度、效度是否科学等。求新,指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念要新,要有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材、看学生、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材、围绕教学的设计共同进行的“三度创造”。求放,指处理教材时,教学框架的搭建要灵活,要开放,吞吐量要大,能便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随即处理,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形成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境界旨在达到“放得开收得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柳斌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教师对词法、语法、学法的讲解,讲解出来,也不能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学生在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 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曾指出:“按汉字、汉语的特点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通过领悟来掌握语言规律。”“要把语言的规律与语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融合为一体让学生感受、认识、发现,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和有效性。把说话、朗读、默读、背诵等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而并不只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把感悟、体会、欣赏、想象等融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当中;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二、教材处理的方法——“三抓三重”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盖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笔者以为教师要学会正确有效地处理教材,即“三抓三重”法——抓整体、抓突破口、抓读,重感悟、重积累、重创新。 (一)“三抓”——抓整体、抓突破口、抓读 1.抓整体 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平常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逐词、逐句、逐段地讲解分析训练,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抓整体,特别在初读时的整体把握最重要。主要操作:(1)归纳法。初读时在学生自由读全文或教师范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以获得整体的感知。(2)朗读法。主要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两到三次以上)中整体感知或品味文章的整体内容、整体框架或整体形象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3)问答法。通过师生问答获得整本初感。(4)质疑法:通过课题或课文内容产生疑问而获得整体感知。(5)连带法。随着教学程序的进行,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始终以整体为主轴,连带部分向前推进。 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抓语言怎么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能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许多突破口并确立教学的整体框架。如《我能到中国去了》一文,课文记叙外国孩子在沙滩上偶遇澳大利亚使馆的中国人,表达了这些外国孩子对中国的神往,文章的描述特点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外国孩子与我们的对话,以及他们的神情、动作,特别是一个小男孩提出一个“要求”等为细节展开描写,这些细节犹如散落在文章中的珍珠,教学中很容易把它们全都拾起来,结果往往“面面俱全”,效果不佳。因此,关键不是将珍珠拾起,而是提取穿起各粒珍珠的一条线,即发现文章的内在联系:那个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那一群孩子的典型代表,孩子们的动作、神态除了衬托小男孩,也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所以抓住了小男孩这条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便一下子清晰起来。 2.抓突破口 一堂课的实现,尽管有很多诸如教学观念、原则、规律、方法等在一定时期一定背景下,保持不变,但从课的形式上讲,却千变万化,绚丽多姿。这是因为我们在一定规律指引下,寻找一堂课的切入口都不一样,即使一样,在课堂上经过师生双边的“三度”创造后,也会以不一样的过程形式体现出来,而这个“切入口”(突破口)选择的准否、好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三度创造”。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抓突破口的操作方法主要有:扣眼、点穴、牵藤,并依此设计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 (1)扣眼。眼,这里指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它是课文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扣住题眼,往往可以辐射全篇。如《花潮》,“潮”即题眼,花和潮本是毫无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联系在一起,中间可用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如、似、好像等,那么“潮”就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切合本文的重点训练项目: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据此老师可设以下教学步骤:审题抓纲,感知花如潮;初读课文,寻找花如潮;精读课文,体会花如潮;再读课文,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一线贯穿,不枝不蔓。 (2)点穴:穴,即课文的要害,是升堂入室理解课文的锁钥和框纽,是牵发而动全身之所在,常常是:“立片言之居要”、“揭全文之旨”的文眼,也可以是能辐射全文的重点词句、语段。如《江姐》一课的“穴”可以是“竹鉴子一根一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地钉在同志们的心里。”一句,教学处理:抓住句子的上半句找出文中江姐受酷刑时和受刑后表现的句子,读好,在读中理解敌人的残忍和江姐的坚韧,适机理解体会了课文最后一段;抓句子的下半句,引出战士们的信,体会读好。这样裁剪精巧,入情入境,省时高效,像这样能“点穴”的文章在教材中不胜枚举。 (3)牵藤。藤,即课文的某种行文线索,循着线索,牵藤取果,条理清楚,水到渠成。教《林海》问:课文重复最多的词是什么?当学生找到“亲切、舒服”后,因势利导:大家可以顺着这条思路边读边想,是什么事物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讨论明白:一是看到美丽的景色;二是林海与祖国建设连在一起,美得不戴洞;三是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迅速理清文章脉,写景——写物——写人,然后就此依次学习课文,和谐统一。 3.抓读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3]朱子所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脉,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离开反复的诵读、涵泳又怎样去感悟去体会呢?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4]“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即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我们提倡的“以读为本”是有理解的、有体验的朗读,能传情达意的朗读,浸透着朗读者思索与情感的朗读,同时是有着良好基本功的朗读。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对读的功能、读的指导、读的评价做了初步的探索。 (1)读的功能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中分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初读环节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的感觉。并且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能力。教材处理上可制作“研读板快”让学生读、思、悟、用,其板快设计可以是抓突破口,也可以是质疑解疑的过程。 如: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初读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解疑的过程正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提问组成研读板快,展开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衣服的不容易,从哪里看出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体会并读好这些语言,从而悟出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尽管她是那么的喜欢这些贝壳,(研读描写贝壳美的语句)却一颗也不要,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丝毫没有这种占为己有的心思,(研读画家的心理和小姑娘的言行)因此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浪一样翻腾。小姑娘有多可爱,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画家有多可爱,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素不相识的小姑娘,老伯伯有多好,文章不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人在这件小事上的表现,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吗? 提出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都在读中落实,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同时研读的过程中已融入了品读的环节,有时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品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品赏、感悟、入情入镜,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美,悟出文章包涵的内蕴。创读环节,指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2)读的指导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式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读的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密咏恬吟、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教材处理中,应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让学生好好地读,充分地读。在学生朗读情感已到位时,还有必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当然不同的学生朗读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让学生读到哪一个层次,教师处理教材时心中要有数。 (3)读的评价 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了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评价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如:读容国团沉着应战的句子时,要读到眼前仿佛出现了容国团与西多决战之时那运球的出神入化,那眼睛的犀利有神,那身姿的骁勇矫健。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他的读,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夏明翰潇洒豪迈的英雄气概等等。 (二)“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创新 1.重感悟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使学生通过已知来掌握新知的过程,它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顿悟。因此,语文教材的处理,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实践,不能忽视语言感悟的实践。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笔者以为,可从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三个层面来阐述对教材的处理。 (1)悟其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小音乐家扬科》:“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学生难以理解扬科心中的最爱和最大的恐惧,以及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复杂的心情。领悟的方法先让学生质疑:扬科为什么害怕?为什么怕了还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向前移动?“无法抗拒的力量”指什么?接着引导讨论解疑,联系上下文读读扬科害怕的原因,读好扬科对音乐疯狂热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几句扬科对小提琴欲罢不能,既惊恐万分又如痴如醉的句子。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难以理解的词句都是以上下文浅显的记叙为基础的,处理教材时应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即抓住需要领悟处领悟之。悟其意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悟其情。对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侧重于领悟作者的情感。如:《背篼》:“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山风、小溪、鸟儿对打柴的孩子有多么亲切。教材处理时,改成:“一路上,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地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让学生对比着读读,感觉如何?始觉课文的表达细腻优美,生动有趣,充分表达出打柴的孩子非常勤劳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借山风、小溪、鸟儿等物表达自己对这孩子的喜爱之情。从表达得生动改为表达得平实的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3)悟其法。这里的“法”指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让其有所领悟。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改变句式体会谴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可用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相同的内容亦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微妙、神奇。如:《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中写夏明翰就义时为什么写“抓起”一支笔写下了一首诗,而不写“拿起”一支笔呢?《黄山奇石》一课描写“仙桃石”、“仙人指路”的第三段与描写“猴子观海” 的第二段、“金鸡叫天都”的第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把“猴子观海” 和“金鸡叫天都”两段并成一段,把“仙桃石”、“仙人指路” 、“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任选两样并成一段,观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图片,让学生任选两样或三样奇石写一段话,这样由浅入深,充分感知领悟了并列段的意义,学会了并列段的写法。 2.重积累 学好语文,决定性的是必须有大量语文感性材料的积累。积累丰富,读写听说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学了语文知识,才能管用,才能真正领悟。语文课本凭借一篇篇典范文章来积累学生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语言,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纯洁,越来越精练,越来越优美。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这种积累、规范与陶冶进程,朗读和背诵起着主要的作用。新大纲也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淡化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骈弃了“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注重以读为本,强化积累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使“读中积累”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 (1)使读步步深入,在读通、读懂、读熟、读好的发展中逐步积累语言,呈现出“立体式”的读的教学。正如周振甫先生说的:“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孩子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古书让孩子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它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也一样。这样,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深浅轻重的含义。这时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5]所以在教材处理中切忌孤立地以词解词,孤立地讲解某个重点句或段的含义,而应是整体感知,熟读领悟,引导记诵,循环反复,词义、句义、语言的精妙之义必能烂熟于胸。 (2)读中合理穿插说、写的练习,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通常在研读和品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感情,有所领悟,在充分地读课文后穿插说、写的练习,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如:《船过三峡》一课第二段写三峡的山好奇啊!可安排复述性的练习:夔门像______。(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______ 。(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_______ ,(像蘑菇)有的_______ ,(像骆驼)有的_______ ,(像仙女)真是________ !(一座山峰一座模样)像蘑菇,像骆驼,像仙女,也可以说像竹笋,像天狗,像老人等等。这样的说和写,实际就是背和默,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运用中活记活背活用。当然,还有其他的形式,如背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比赛看谁记得最快,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习题等。 (3)熟读成诵,灵活运用。在经历了研读、品读重点、难点并有所感悟后,应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要求熟读全文,以至背诵。熟读成诵的形式要根据儿童心理和课文的特点,灵活多样。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课文语言,如果课文写的是故事、童话、寓言,就当演员演一演;课文是写人的,就开个座谈会,介绍一下人物的事迹;课文是叙事的,就开故事会;课文是写景的,就请小朋友当一次导游等,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有情趣,有效果。 3.重创新 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富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就阅读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终止教师的“一言堂”,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去读书,去翻工具书,去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运用已有知识已有能力,使已有智能在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使他们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非智力因素,提高其情商水准。这样一种实践的、活动的教学进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教材处理中,注重以下几个提供: (1)提供表达的机会。一般在初读课文之后,我们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抒说自己读文的感受。研读阶段,我们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学生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或一时“冷场”,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问”倒老师。另外,可抓住教材中的一些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如利用插图想象说、填补空白想象说、续补结尾想象说、扩充情节想象说、假设情节想象说、转换角度想象说等。 (2)提供质疑的机会。“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材处理中哪些地方让学生质疑,怎样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一般来说,学生刚开始提问,多而杂,经过一段时间师生共同的梳理、比较、辨别,逐步学会提问。如:《海滩上的小姑娘》一课,可全文质疑,经梳理,归结为三个最主要的问题,并以此确立课堂教学的框架。(参照上文)《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抓住关键段(第十段)让学生质疑,提的问题就较集中,容易提在点子上,然后依问题展开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3)提供思考的机会。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需要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或围绕学生提出的高质量问题,让学生“伏下来想一想”、“眼睛闭起来想想”,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教材处理中,抓住文章的疑难点、矛盾点、空白点、求异点、模糊点、细节点等展开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逐步地由简单表述见解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逐步地由单向思维发展到综合思维,并自觉地运用比较、抽象、分解的思维方法来言他人之所未言、言他人不能言。 (4)提供表现的机会。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而且好胜心强,当表现的成功受到教师的夸奖时,更是喜上心头,所以,我们在教材处理中设计适宜学生表现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表现中创新。如: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我们抓住表演点,调动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体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教材语言有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下雨》一课,可演个小剧,想象奶奶、小宝、小玲三人的动作、表情、语言,并内化课文的语言,创造性地组织语言的表达,把整个过程表演出来。此外,还可组织比赛、竞争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力。“三抓三重”教材处理法是在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所做的初步的探索,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中介,对教材的研究、处理并不仅仅“以本为本”,它应是在充分考虑教师自身及学生两大活因素的前提下,所做的一种立体的钻研,宏观的把握,微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5 2.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3.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 宁波出版社 2000.8 4.于永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情趣重习惯——我的语文教改探索》 《江苏教育》2000年第8、9期 5.王世堪《谈语文教育的传统继承和革故鼎新》 《课程 教材 教法》2000年第3期 [1] 杨再隋《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3] 朱熹 《朱子童蒙须知》 [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5] 周振甫 《立体教学好》 1980年3月在教育研究编辑部语文教学座谈会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