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的评价艺术 | |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 朗读训练中的评价同其它教学评价一样,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朗读训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评价应凸现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 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词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唱读、指读。 流利 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有感情 朗读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要读得有轻重缓急,情感表露要朴实自然,用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同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我们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一方面,就“面”上而言,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段,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段,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 “美读”的标准。另一方面,从“点”上来看,教学一篇文章,我们又可以按“初读——正确、流利”、“精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读后主动征求别人意见:“大家觉得我读得怎样?”最后,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善自我。 二、 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他的一个精彩教例,领略一下激励性评价的魅力。 于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三、 评价要体现指导性 评价是对前一阶段训练的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前期活动的终结,又是新的活动的开端,评价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评价要体现指导性。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前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改进和完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例如,某学生读得不行,我们就不能在评价后简单了事,结束该生本次朗读训练,而让其他学生继续读。这种二元结构模式(“朗读——评价”)的评价,只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体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然后让他加以运用,再次朗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 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诚如加里宁指出的那样,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环节而言,我们同样应高擎“教书育人”的大旗,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注意其教育性。例如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站起来,往往是指出别人的缺点,这儿不好,那儿不行。诸如“声音不够响亮”、“缺少表情”、“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有的学生简直就是挑剔,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主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即使该生读得不到位,但能当众发言,本身就是件值得肯定的事),其次才是不足。同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多说“我觉得他在××地方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读得很好,不过,我对他还有个小建议……”之类的话。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五、 评价要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我们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同样的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的人从中领略到盎然的春色,读起来是欢快明朗的;有的人则从中感悟到人生沉浮,沧海桑田,“坎坷知多少”,读起来是苍凉悲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不能搞标准化,不能把感情朗读变性为“感情+朗读”,即统一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感情或用什么语气去读课文。更不能搞“家长制”,把教师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样做只能是把学生变成“人形鹦鹉”,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毫无裨益的。 其次,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避免因评价而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胆子小的学生,我们在评价时就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是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则应更加讲究,如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之类的话,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们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新堰小学 冒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