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教育
-----谈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构建与营造
海盐县城郊中心小学 张拥军
刘京海在介绍他的成功教育经验时曾说,他试图在校园中构建一种“梦想的文化”,因为有梦想才会有自信,有梦想才会有追求。我们深有同感。造就一所个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的内驱力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基于传统和现实,前瞻未来的校园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则是学校把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执着追求融合在一起,形成使教育活动洋溢激情、诗意与活力的理想和信念(或有说是积极向上的、合平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我们把这种理想信念称之为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构建校园文化之网的纲,在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中起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因此,要营造新世纪特征的校园文化,首要的任务是构建崭新的办学理念。下面仅以我们学校近几年的发展为例谈我们学校办学理念的构建与经营及由此而形成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办学理念的构建与校园文化的定位
1、学校特点。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海盐经济开发区,隶属武原镇的农村中心小学。
98年,为制订学校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和给学生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点,我们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①我校连续多年毕业班统考名列前茅。②师资合格率高,年轻教师比例高。③学区共10所村校,8所为复式教学,其中三所还是十几人的单班复式。④学区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当官的,自己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借读到县城学校。
这样的分析结果迫使我们进行反思:既然我校的师资队伍是好的,教学成绩是好的,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转学到县城?这个趋势反映了什么?
经调查,家长认为:①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比不上县城,他们有电脑房,教室里有彩电,而我们没有。②我们学校的考试成绩是好的,可孩子光成绩好是不够的,还应有多方面的发展。
这使我们再次正视学校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即将来临,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家长希望孩子受到怎样的教育?学校应采取怎样相应的对策?
2、时代背景。
我们当时对全国的教育发展形势,我县的教育发展形势,我们学校地理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①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知识的价值逐步得到体现;教育成为人们对提高自身和下一代生活质量的最大期望;信息社会的来临,全球化趋势,使实施素质教育必将成为主流。
②、我县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城镇明显地快于农村----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而农民们对于孩子受到优质教育的期望已超越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农村教育是滞后的。
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广阔的前景,而且有很强的内动力,顺势而为,主动而为,也许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理念的形成。
这期间,我们全体教师展开了认真的学习和讨论,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增强开放意识、品牌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充分认识我校地理位置的特点,发挥它的积极因素,给学校一个准确的预期定位和战略目标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经教代会讨论,我们制定了办学的近期目标:在2002年前,把我校建成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质量上乘的省级农村示范小学、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确定了实现目标的办学策略:创名牌教师、创名牌学科、创名牌活动、创名牌学校。也提炼了实施办学策略所应有的办学精神:创新、协作、求真。
预期的理想境界让全体师生振奋,可现实又让我们清醒: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凝聚家长的力量、社会各界的力量。我们可以生产优质的产品,但优质的产品必须得到广大的认同。我们的办学理念必须作一个简洁而富感染力的传达。诺基亚说:“科技以人为本”;菲力浦说:“让我们做得更好!”海尔说“真诚到永远!”……那么我们说:“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教育!”
而目前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受到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认为,除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同外,关键在于受到的学校教育的不同。比如,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差异,教师观念导致的教育方式的差异,师资结构、硬件设施导致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差异等,一句话,校园文化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的差异导致农村孩子受到的教育和城里孩子受到的教育有明显的差距!
改变它!这对我们这所仅有一幢教学楼,一台21彩电、一台录像机和一些幻灯机的学校来说是多么的浪漫主义!可是我们想,我们为了热爱而来,能够把基于梦想层面的激情和冲动,纳入到现实的理性轨道,并一步步去付诸实施,这将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
二、办学理念的经营与校园文化特征的凸现。
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交互作用,使我们在思索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研究一些经济现象。比如“海尔”-----他们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比如“脑白金”----史玉柱向人们推销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年轻态健康品”的概念……
我们的办学理念如果是先进的,与人们的需求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来经营它,产生它应有的文化的精神力量,和经济的物质力量。
1、物态环境的建设要顺应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趋势。
策略之一:扩建中心校园,进行大规模村校撤并。
98年底,我们的办学总体构想得到了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开工兴建综合楼、行政楼,修筑200M田径场和校园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去各村召开村领导、全体家长的座谈会,向他们描绘新校园的美景,阐述学校的发展规划,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99年9月校舍工程、绿化工程如期完工,6所村校如期撤并。在家长委员会的努力下,农村的孩子也乘公交车上学了。
村校撤并工作彻底改变了原先一所学校、一名教师、一个班级、二个年级、十几名学生的落后面貌,为学生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策略之二:装备现代化的教育设施。
帮助家长实现孩子受现代化教育的梦想,这是我们这一策略的指导思想。
我们向家长、向企业家“推销”我们的办学理念,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捐资助学的规定。“我们不办特色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家长的热情超乎我们想象。586的电脑房装起来了,标准的语音室装起来了,教室里的大彩电挂起来了,校园里的音响响起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当然,家长会也是现代化的了。多媒体教室是主会场,分会场收看电视直播。他们可以看到孩子操作电脑的情景,戴着耳机上英语课的情景,外籍教师和孩子们活动的情景……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冲击,让他们感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短短的二、三年,我们就拥有了程控电话系统、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拥有复印机、扫描仪、各式打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聚沙成塔、积腋成裘。集体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我们以开放意识指导办学的最深体会。
后来,原先送到县城读幼儿园的,回来读一年级了;在附近打工的邻乡人,小孩子也转来了……
先进的设施在为孩子们提供优良服务的同时,也给孩子、家长、教师树立起了“以校为荣”的自信。
2、精神氛围的营造要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人本性的特点。
策略之一:耳濡目染----提高师生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
1、语境创设的渗透性。
一走进我们学校就可以看到两块迎宾牌:“欢迎你以整洁的仪表,文明的言行迎接新一天的开始。”“让校园的花更艳,让校园的绿更浓,让我们的心更美”……
校园音箱上有学生自编的语句:“有你、有我、有它、有歌”,“沐浴晨风想一想,今天我要学什么;踏着夕阳想一想,今天我学到些什么”……
教室的走廊上挂着这样的绿色牌子:“地上的小纸片,让我帮你找到家”“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学会学习,做课堂的小主人”……
语音室里:“让我们与世界轻松交流”。实验室里:“科学之路从这里起步”……
我们让“警句”、“规范”以亲切的语气和老师和孩子们交流,在他们的心里播上文明的种子、爱的种子。
2、信息扩充的适时性。
早晨,我们播放童话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午间,学生用完餐,可以在教室里看“洪恩go go学英语”的动画片;放学,我们播放优美的名曲……让学生在劳动之时,休闲之余,扩充文学的信息、艺术的信息,吸收一点“阳春白雪”。我们还将装备现代化的图书、电子阅览室,让学生能读到想读的书,查到他需要的资料。
先天不足,后天弥补。我们学校将为农村的孩子打开自由成长的理想空间。一样的蓝天白云,理应受到一样的教育。
策略之二:培养名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工程
有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更得有现代化的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名校的支柱是名师。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创名牌的问题。
97年起,我们开展了省级课题《关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思考和实践》的研究;99年省级继续立项,我们又开展第二轮的研究。
根据我校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的特点,我们把工作的重点确定在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成才的战略上。他们将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发展到怎样的水平的关键。
创意之一:学习的革命。
观念的转变,工作的创新,前提是学习。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学校每年为教师订阅几十种教育教学的相关报刊,购买几千元的理论书籍,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学一篇,每周写一点。而每周一的周前会则请一位教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心得。那一本本的读书摘记将是教改实践的宝贵财富。
创意之二:尽人之智
古人云:“尽已之力,下;尽人之力,中;尽人之智,上。”
办法之一:聘请名师驻校带徒。我们聘请已退休的县唯一一位小学数学高高级教师和原县小学语文大组长来校带骨干教师。
办法之二:聘请名师来校讲学。我们每学期请一位特级教师和一位青年学科带头人来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与此同时,我校各派一名教师上对比课。
办法之三:走出去参观名校。我们计划每学期带全体教师出去参观一所名校,开阔眼界和思路,对现代化办学有更直观的感受。
办法之四:和外校教师结对子。对于一些校内无条件结对的老师设法联系校外结对,如我校的英语老师就曾和中学的老师结对,县城小学的老师结对,本学期又和嘉兴21世纪外国语学校的外籍教师结下友谊。
办法之五:录像观摩。每周一次观摩名师的录像课,进行案例分析。
……
这种创意,源自于上海的“用人不养人”。上海已经把“上海人才”重新定义为“能为上海服务的人才”,那么我们学校的人才观无疑也是开放性的。
另外,我们将安排每周一个晚上的时间,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培训。学校建成的电子备课室和电脑网给教师快捷获取信息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条件。本学期我们给每位教师发一张磁盘,要求将论文等作业做在磁盘上,并将举行教师的文字录入比赛。对部分教师将逐步要求全电脑备课。同时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至少在多媒体教室上一次研究课,制作二个以上代表个人水平的课件。
从目前来看,我们策略实施已初见成效。嘉兴市教研室的老师本学期已两次来校听课,夏一鸣老师代表海盐县在“南湖之春”上数学公开课,音乐老师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上汇报课,美术老师在我校举行县级观摩课……
我们期望以他们的成功实践带动其他的年青教师也去走“轻负担、高质量”的路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名牌教师带动一批人,带动一门学科,创出名牌学科,那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春天。
学校要出教师和学生两种人才,没有足够的教师人才,学生人才的大量涌现是难以实现的。
让家长、孩子倍感欣慰和自豪的是,我们的学生在电脑操作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中稳稳地走在农村孩子的前列,有些还超过了不少城里的孩子。
“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教育”那不只是一个梦!
策略之三:主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99年下半年,我们开展了省级课题《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探索》的研究。以此作为学校的总课题,带动一批二级子课题和三级子课题的研究。比如我们德育工作改革的课题为《队员自主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讨》,提出的中心口号是: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的帮, 自己的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进步自己争。我们的学科课题为《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今年我们又进一步开展“体验、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和合作意识。
我们还曾有过颇有争议的“聘请校长小助理”的举措,我们试图给全体教师和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进行自我管理和参与学校的管理。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应崇尚“学道尊严”。3、学生和教师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个举措虽实施时间不长,但对学生观、教师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是一个极大的触动。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寻求农村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方法、途径与规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促成主动构建与不断完善,为孩子打造一个优质丰厚的人生起点,我们感到在时间面前农村孩子的和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责任不让孩子们输在起点!
我们的办学实践不仅得到了家长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也引起了当地新闻媒体的极大兴趣,仅本学期《海盐报》就对我们作了五、六次报道,海盐电视台也进行过两次采访。
回顾这几年学校发展的历程,我们感到构建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于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落实具体的策略和措施,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培养新世纪所期望的人才,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我们凭着满腔热情和对梦想的大胆追求,使我们学校先后成为县文明单位、县卫生先进单位、县安全文明校园、县教科研基地,剑桥少儿英语培训基地,市陶研会实验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们将不忘誓言,不断修正我们的思路,把城郊小学办成一所领导放心、家长满意、社会公认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文化底蕴的名牌学校。
让农村的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教育
----谈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构建与营造
海盐县城郊中心小学 张拥军
一、办学理念的构建与校园文化的定位
1、学校特点
2、时代背景
3、理念形成
二、办学理念的经营与校园文化特征的凸现
1、物态环境的建设要顺应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趋势
策略之一:扩建中心校园,进行大规模村校撤并
策略之二:装备现代化的教育设施
2、精神氛围的营造要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人本性的特点
策略之一:耳濡目染----提高师生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
⑴、语境创设的渗透性。
⑵、信息扩充的适时性。
策略之二:培养名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工程
策略之三:主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