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评比课质疑
          ★★★★
【字体:
评比课质疑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我没有表演天赋,更不会弄虚作假,也不求上进,因此,从教十多年了竟不会讲课。七年前,我调入一所新的学校后,意识到教学水平的低劣,正打算在这方面努力一把,某天,却被正直的老校长赶鸭子上架,当起了“领班”(年级组长)。自此,我与显摆的机会几近绝缘,学校评委之列却多了一个滥竽充数之徒。不会讲课之人竟阴差阳错地做了评委,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吗?所以,评课时不仅总有姑妄其说之嫌,而且有些战战兢兢。
截止昨天上午,持续两个多星期的校级教学能手讲课比赛,落下帷幕了。身为评委,又该装腔作势说两句了。生性爱“鸡蛋里挑骨头”的我,溢美之词没说几句,却针对比赛课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产生了责问质疑。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吗?
也许是公开课、比赛课,总要展示教师的理念与教学艺术、代表一个阶段新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受“讲”课比赛“不讲不演示,理念难显现”观念的影响,听课中,我发觉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了,教师们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但自主、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却有待商榷。绝大多数教师虽然都在说着类似“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或(读)XXX部分”的话,但不一会儿就又与学生对话交流起来;部分教师虽然设计了同桌或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学习内容的环节,但孩子们是否真正进行或完成了讨论,却令人生疑。因为一方面表现在孩子们自主的时间不多,最多的也顶多有一分钟,另一方面表现在孩子们讨论交流时,教师没有巡回指导。大家选择了让孩子们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却不给孩子自主时间,这是自主学习吗?难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展现的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吗?
2、教师非要做牵牛鼻子的人吗?
中学语文阅读改革以什么方式进行,我不得而知。据我所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是局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无论那位名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教学(个人以为是大班制特定的环境所致)。也就是说,大家依然都在做牵牛鼻子走的人。近段时间的听课感触不仅再一次得到证明,而且有的教师竟相当严重。由此想到,所谓“牵移”,是否缘于教师牵牛鼻子太多的原因?于是,产生了这样的设想,教师是否可以不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思路,不为一课的教学过程所累,而多在教学环节上下下功夫?我觉得这样做更能实现教学上的平等对话,自主探究。否则,我们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进行,牵制孩子,那么自主探究自然是空谈。
3、课前让学生一无所知不行吗?
听了这么多节课,我敢肯定地说,除了体育和美术两节课可能没有试讲外(也不一定,虽然感觉较为真实、随意,但也许二位水平就是如此),其他老师不但事先进行过试讲,而且均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渗透”。教师们积极上进、精益求精的品质固然令人钦佩,然而某些老师的造假手段之高也不免令人作呕。有的老师让学生课下准备好答案,课堂上回答;有的老师拿已经讲过的课文,在装模作样地“表演”。这种行为,我尊敬的老师,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印象,你想过没有?公开课、赛课的目的是什么?传达的理念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教学“能”手?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值得考虑。那些不会弄虚作假者被排除在门外,而许多造假高手却随着机会的一次次垂青逐渐脱颖而出。这公平吗?这样的评比活动有何意义?
4、表扬鼓励能否具体、务实些?
熟黯教育的人已经深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所以,近年来“赏视”教育几乎走进了所有的课堂。然而,空洞的表扬、鼓励真得那么灵验吗?答案是否定的。最近听的许多课上,类似“你行他行我也行!”、“你真棒!”、“孩子,你真厉害!”“你真聪明!”等话语磨破了耳膜。个人觉得,这些喊口号似的表扬虽然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空洞的夸奖容易使孩子满足,进取心减弱,不利于孩子成长。表扬、鼓励也应讲究点儿艺术,如果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和孩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赏视,我想产生的效果肯定比声嘶力竭地空喊口号强。如某教师在与孩子讨论问题时,听到一个孩子谈了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后,由衷地说:“你的见解非常新颖,我都没想到。在这个问题上,你应该是我的老师了。小老师!”我想,这样肯定比单纯地说一句“你真棒!”有意义,因为这本身为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5、问题未解决需要往下进行吗?
听课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多数出色的“导演”,赶教案的意识太重,忽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他们诱导孩子向自己预先设计的问题、教案进发,致使许多孩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或问题还没有弄懂、解决,老师便以“孩子,这个问题咱们课下再讨论好吗?”或“你还有好的想法呀?你还有好的想法咱们下课后再说吧。”等话语搪塞。也许,这是评比课,老师们只好如此。然而,一个不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老师,能评教学能手吗?教师阻止学生的提问,不仅会阻止孩子的自主探究思考,而且可能会大大降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此下去是顺学而教还是因导而教?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未解决,我们有必要往下进行吗?我们不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教,为什么而教?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教孩子们越没有问题甚至不愿意学的主要原因吧?
6、是为学而学还是因情而学?
整体而言,每节课孩子们都学得似乎非常专注,读书声音洪亮,做题主动积极,讨论七嘴八舌,说话想象丰富。然而,是老师造势成功还是同学积极主动?作为旁观者,我觉得都不是,是孩子们在配合老师为表演而学习或称作“为学而学”。其根本所在应该是老师事先有意强调的结果。真不知道赛课的意义何在?难道同学们为做“绿叶”而来,或者说为配合老师的表演而来?真是这样的话,这教学能手不选也罢。
8、孩子们一定都要顺利过关吗?
部分老师教学中设计闯关游戏,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想法很好。然而,如果每一关孩子都不费吹灰之力地顺利通过后,伴之而来的便是夸夸自己。这样的闯关游戏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吗?为闯关而闯关的活动有必要吗?因此,我觉得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应该懂得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努力使孩子“跳一跳,摘桃桃”,不妨学习一些电脑小游戏设计者的作法,难度逐步增大,这样,岂不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或许有人会说:“你本事不大,毛病不少。怎么只盯着别人的缺点,不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呢?”说实话,我觉得“美就是美”,哪怕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都能感受到,并不自觉地效仿。而“瑕痣”就不同了,它需要欣赏者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我对课不对人,客观地谈了这么多,并不恶意,只是希望通过探讨,与大家共同成长,不断摸索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思路。歪理邪说,还望各位朋友们见谅、海涵、商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