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受 生 活,感 受
——听王丹老师执教《荷花》有感 张玉芬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会发现美无处不在。课堂上也如此。如果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荷花”象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的话,那么王丹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则把自然的美的东西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一、美得不空洞,美得不单调
整节课至始至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听觉美:伴随着悠扬、欢快的古筝《出水莲》拉开了课的序幕。从听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正是因为有了美的感受,学生想象音乐带来的画面是那么丰富多彩。如学生想象:听到这美妙的曲子,我仿佛看见一池的白荷花在翩翩起舞,连天上的仙女也来到池边一边弹琴,一边欣赏这美丽的荷花……
2、视觉美:听完优美的音乐,想象优美的画面后,王丹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进一步通过课件带给学生美的感受。看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学生兴致昂然。对着这一大幅活的画或指指点点,或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当王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赞美你所看到的荷花时,学生的发言真是令人佩服。如:“亭亭玉立的荷花”“相看两不厌,只有白荷花”等。
3、想象美:整节课中,处处充满了想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极大。
(1) 课前听音乐想象画面;
(2)想象各种各样的荷花的美丽姿态;
(3)荷花这样“冒”出来想干什么?
(4)最后听音乐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特别是在处理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这个问题时。教师用“怎样的‘长’才叫‘冒’”这一巧妙的引导,让形象的感悟代替了抽象的理解。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中深刻地体会到“冒”的妙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换词理解“冒”时学生才会有灵感说出“探”、“钻”、“跳”、“蹦”“伸”这样的词语。我觉得这些词的运用把叶老笔下充满生机勃勃的荷花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王老师又说,荷花在大圆盘之间高兴地、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这一具有很高的思维训练价值和语言训练价值的问题积极诱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如学生想象后回答“荷花看着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想快出来翘起鼻子美美地吸一口新鲜空气”;“荷花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学生大胆、丰富、奇特的想象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美得自然
1、 教师过渡语自然。
课始,王老师的开场白显得落落大方: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欢、描写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可以说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面对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王老师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它吧!
2、 激励语言亲切自然
面对学生们精彩的发言,王老师毫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为你们认真的学习态度而鼓掌”、“你不理解‘冒’字不要紧,你能体会‘冒’字很优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3、 心理教育、德育渗透,体现大语文观
作为一名班主任,王老师把心理教育、德育渗透很自然的融入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地体现了大语文观。课的结尾,王老师充满激情地说:“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让我们也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是的,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吧,你只有感受到了生活的美,你的生活才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