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爱、理解、尊重
        ★★★★
【字体:
爱、理解、尊重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爱、理解、尊重 

                                                    --陶行知师生关系观解读

              海盐职成教中心 卜莲英

      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带着问题我认真研究了陶行知先生师生关系的教育思想文章,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颇受启发: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陶先生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他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生胜子,爱才如命,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全体学生身上。他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认定"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而"教育事业就是大事业,有大快乐",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是有效力之事业"。陶先生躬亲实践,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先生在《我的信念》一文第17条中说:"我们深信最崇高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第18条:"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道出了陶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真谛!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乐育英才,是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不正是我们今天一些教师所缺乏的吗?据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对2700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31.38%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26.22%的教师对教师职业不热爱,24.85%的教师对工作不认真负责。调查结果显示,有些教师并不爱学生,并没有把教师职业看作事业,没有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心淡薄,学生犯错误时,他们不是用爱的力量感化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把教育工作简单化,用所谓"严要求",希望通过"罚"学生,强迫学生一下子变成好学生。在这种没有爱的教育氛围中,师生关系紧张僵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要想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来抓,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正如陶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小朋友,总是不会有错的"。
二.理解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所谓对学生的理解,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要懂得儿童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陶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要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但我们今天的一些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认为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受教育者,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不学不行,学不好也不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喜欢学什么,就很少考虑了。于是学生几乎成了无血无肉,无情无意的"木头",教师想怎样砍削,就怎样砍削。这种对学生缺乏理解,漠视学生主体性,无视学生创造力的做法,陶先生早就深恶痛绝,他曾这样愤慨地评击道:"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的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要以陶先生为榜样,注重研究学生,理解学生。
"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无论什么事情,教师不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所 需,硬要他去一些不想做的事,只会使师生关系僵化。

            俗话说:理解万岁。任何人之间的交待都离不开理解。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使其接受教育;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抑制消除自己心中的焦躁和不冷静冷静,心平气和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能吃一堑长一智。教师理解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得以建立。    三.尊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保障    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陶先生的伟大正在于他理解尊重学生,真诚平易亲切的对待学生。他说:"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还说:"我们最注意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正是这种尊重学生,对待学生真诚平等的态度,使先生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的爱戴,使他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教育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顺利进行。陶先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成为无数孩子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最真诚的朋友!    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平等。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民主与平等的观念是比较淡漠的。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有的教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唯我独尊,因而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甚至侵犯学生的权利;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如此专制的教育,焉能建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教师和学生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知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所以要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教师需要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放下教师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朋友的身份、虚心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学生交谈,参与学生课堂的讨论、争辩;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以及他们发表看法的权利,允许和鼓励学生说"不"(不会、不懂、老师您不对等);处理问题时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并做到三宽(时间上宽限、态度上宽容、处理上宽待)。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师生关系中的沟沟坎坎才能得以逐渐抚平和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才能得以缩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建立。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教师;这样师生之间关系才会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