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理解的问题不妨问问学生
-------<<种子>>一课教后感
张家界市永定区官坪小学杨明远
我们在多数教师一看到这个标题,是不能理解的,教师是什么?答:“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因而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处于不可侵犯的地位;学生则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这样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得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代沟。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只顾摇头晃脑地教,自我陶醉地教,我们的学生也只好被牵着鼻子的学,被动的学。为了让学生和老师平等地地对话,为了让学生和老师相互沟通,为了老师能与学生共同地探讨,也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认为:教师有不理解的问题时,不妨去问问学生。
我在教学<<种子>>一课时,深有感触,本课的教学要突破的一个问题:小女孩比其他同学交上来的杨槐树种子质量要好,才使得新来的女教师由“有点不高兴”变得“笑着点点头”。我是没有见过杨槐树,更不认得杨槐树种子。老师自己都不懂得这个问题,又怎能引导同学们去评判小女孩与其他同学交上杨槐树种子质量的好不差呢?于是,我主动地向学生作了坦诚的交待,大伙儿一听,“哗”的一下全愣隹了,“老师都问我们啦!?”紧接着,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您别急,您瞧,浅黄的、豆绿的那是还没有成熟的籽呀,怎么能种在地里呢?”大伙儿听了“哈-------”地笑了起来。“老师,掺杂了荚皮和角柄的种子,那是假货呀!”。“老师,我在姥姥家见过真正的杨槐树的种子,应该是黑颜色的,并且有是有光泽的。”大伙都说“对呀!”┅┅ 经过同学们的纷纷“指点”,我的思维豁然开度朗了。就这样,同学们不但帮助了我,而且自己把疑难的问题弄清楚了,可以说,是学生教会了我自己。这堂课,突出地特点是同学们学得主动,特别爱发言,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分析起来,原因是:
一、 问得真诚。我们知道,真诚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基础。当我由于对杨槐树种子的不知而向同学们请教时,我发现的是,同学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专心地听,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很高。从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神中可以着出,同学们并不因为老师有问题不明白,而抹去平日里在自己心中的光辉伟大的形象,相反地,他们乐于与老师交流、沟通、平等地对话,急于主动帮助自己的老师。
二、 说得透彻。每一个人都有“被倾听”的需要,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真正被理解时,就会缓解和放松原有的紧张状态,进而谈出更多的心里话。当同学们一个个地说出自己如何辨别出,小女孩与其他同学交上来杨槐树种子质量的好与差的“鬼点子”时,虽不是完全正确,但我坚持地有耐心,认真的听着,因此他们释放天真,说出了真话,说的真多,还说的有道理,这些都是在平日里是很难碰见的。
当教师遇到了不理解的问题,问问学生,这并不失教师的水准。当今信息社会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多得多,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来说比成年人要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人尚明此理,我们教师更要在认知的世界中,将自己看待求知者一般,共同商讨,共同学习。
当教师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问问学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师生之间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心理上的厚墙壁。教师说得是“一言九鼎”,即使有地说错了,都要绝对服从,学生对老师是十分畏惧的。据调查,学生在“我最怕……”时,回答是老师排在第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问了学生,使得学生与你亲近、友善,他们不再当你是“知乎者也”了,你们之间关系变成了朋友式,你尊重了学生,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你便和学生之间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时构成一种默契。
三、 知识互补。现代教育需要老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知识,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识不足。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要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果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在某一细小方面不如学生时,应向学生表明,求得学生的帮助,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他们认为可以当教师的老师,觉得非常高兴,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互补,老师得到的是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而学生则受益更大,不但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再加上此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作为我们十分信任的教师都有知识的不足,那么心里就会暗暗地使劲,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力求向知识顶峰攀登。否则的话,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一笔带过,让理论与实践脱钩,学生就会犯“青蛙就是千里马”的错误。
我认为:老师与学生只有坦诚相见,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是本人拙见,值得同仁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