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叫辛立瑶,由于父母比较宠爱,所以养成她不可一世的小姐脾气,一点儿都不能吃亏。有一次中午,我走进教室批作业,看见她本子上一个字都没写。这时她对面的小朋友马上举手告诉我:“辛立瑶一直在玩,她不做作业。”辛立瑶马上盯着那个女孩子看(她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对她叫着:“我再不和你玩了,再也不理你了。”我把辛立瑶叫到身边,把她搂在怀里,对她说:“告诉老师,你怎么会没有完成作业。”她低着头没有说话。我把一叠本子给她看:“这是全班小朋友的作业本,就只有谁没有交了?”“我。”“那么你觉得好不好。”“不好。”语气还是很生硬,头也朝着另一边,“我再不理她了。”原来她心里还在想着小伙伴打小报告的事。“为什么不理她?”她嘴巴里嘟囔着:“反正我再也不要和她玩了。”“那你想想她为什么要告诉老师呢?”她又不响了。“小朋友告诉老师就是为了让你快点把作业做起来,不次你就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再玩。你自己想想,你不做作业,在玩的时候心里还要一直想着作业没有完成,就是玩也玩不安心啊。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把作业都做完再出去玩的话……”“我就可以痛快的玩了。”她抬起头看着我说。“那你自己说那个小朋友是为了你好,还是在害你啊?”“为我好。”“你如果一下就不理别人,说不定以后班里就没有人愿意和你一起玩了,你想找别的小朋友说话,人家还不愿意理你呢,那你怎么办?”我又对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说是不是啊?你们是喜欢和又凶又不讲道理的人一快玩吗?”其他小朋友也都说:“我们不愿意。”几个调皮的小朋友还说:“我们都不理你喽。”这时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我,嘴里说:“我不要,我不要。”“那自己走过去对那个小朋友说些什么。”她走过去对对面的小女孩说:“我们以后还是一起玩好不好。”那个小女孩大方地说:“好。”然后她回到自己的位子,认真地做起了作业。以后,她的凶巴巴的脾气改掉了许多,作业也总能按时完成。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在学生遇到了问题一时想不通,思想在激烈斗争时,我们不要用老眼光看死他,用严厉的话刺激他,强制他去怎么做。这时老师一定要冷静,察言观色,循循善诱,给他考虑的时间,巧妙地给他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自己选择,这样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怎样关心和热爱别人。
我运用的是谈话的针对性原则。谈话要把握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谈话要把握切实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谈话要把握时机,使学生愿意接受。
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应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育伦理做指导,会使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