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听了支老师的讲座后一些简单的总结,发到论坛上希望和各位同仁一起分享,同时敬请批评指正。
一、自主学习和积级主动学习的区别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已形成共识。但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积
级主动地学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不对的,比如一位老师在职教《月光曲》一课
时,提了很多情节性的问题,“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课文吗?”“《月光曲》描写的是谁的故事?”……因为这些基本上属于情节性的问题,学生从书中一看就能找到答案,所以发言十分积级。而实际上,这样学了这篇课文后,学生顶多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那么这样的积级主动好不好,算不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回答是否定的。返过来看看自主学习,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注重学生有自己选择所学内容,自己选择学法,自己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的权力,同时学生有保留不同意见、看法的权力……因此它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积级主动地学,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只是体现了学生一种片面的主体性。自主学习是学生积级主动地学,而积级主动地学就并不一定是自主学习。
二、带着问题读的弊端。
1、带着问题读,往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去书中找答案,因此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的状态。
2、这些问题如果大多数是有关于情节性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那么势必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少问多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既然带着问题读,有这么多的弊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支老师说,必要的问,必要的讲,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树立以读为主的观点。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自己从读中感知,从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支老师在让学生明白了“亲人”的意思后,指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学生有不同意见。这时,支老师让学生读书,从书中找事实来说服他,从书中找句子通过有感情地读来感动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这样形式的练习,达到原来老师想通过提问所达到的目的。
四、关于学习方法的分类。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个所谓的“渔”,对于阅读教学来讲,就是指“学法”,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学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能普遍使用的方法。(为学生的举一反三打下基础)
2、在特定情境中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