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究竞“要”什么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里小学 韩艳红
《雨点》教学片断:
师:下雨的时候有很多雨点。在窗前,你们数过有多少雨点吗?
生1:数过,有一千多。
师:谁还来说?
生2:有几千。
生3:有一万多。
生4:有十万多。
(台下听课的教师发出了轻微的笑声。)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面面相觑,有点茫然。他们或许在想:都说十万了,怎么还不对呢?再大的数应该是什么呢?终于,又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有一亿。
(听课教师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讲课教师脸上出现了焦躁。)
师:我们在看下雨的时候,这个雨点落下,还来不及去数,又有很多雨点落下来了,能数得清吗?看看课文中用了哪个词?
生:数不清。
这个问题,引来的是学生不知所措,听课教师哄堂大笑,授课老师冷汗涔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场面呢?
首先,教师的问题的指向“误导”学生。教师问学生是否数过有多少雨点,而尚未建立起“概数”概念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指向具体的数字。如果问题变换成:“大家一定见过下雨的情景,谁愿意来描述一下?”教师在学生描述的时候相机点拨,“数不清”一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其次,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足。教师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很快做出判断并有效调控,也能避免尴尬。在第二个孩子回答出具体数字之后,教师就应该意识到自己提问方式有问题,但此时该教师尚未有任何反应;当第四个孩子回答完毕,听课教师发出轻微笑声后,该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具体数字”这个“点”上,他希望有所突破,设置了一问:“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但孩子们显然没有理解教师这一问的意图,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轨道上,所以他们很茫然,不知道教师“要”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读书,在书中去找答案,难题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