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李凤
带着微笑,形象素质俱佳的年轻女教师,用近乎完美的画面和轻柔的音乐,拉开了《七颗钻石》的教学帷幕。在第二板块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样对待小狗?”
话音刚落,一位男生脱口而出:“我会狠狠地踢它一脚。”
“我要把它踹得远远的。”另一男生愤慨直言。
教师说:“一个要踢,一个要踹,其他同学呢?”
“我要吐它一口唾沫,至少要对它翻一个白眼。”一位女生如此说。
“不错,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笑盈盈地总结道。
我以为教师该对以上几位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点拨了,可是,非常遗憾,该教师话题一转,师生“飞进创作室”……直到下课,再也没有顾及这个教学细节。
凭心而论,这是一堂总体上不错的课,但深究起来,这堂课忽略了对细节的关注和挖掘,“美丽”因此而打了折。
教师忽略这一重要细节的现象,起码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师生曲解了文本。“小姑娘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可见,这是小姑娘不留神,“绊倒”在小狗身上.不是小狗撞了小姑娘,责任不在小狗。师生没有认真与文本对话,没有抓住语言细节“绊倒”,而是浮光掠影,以致误会小狗,迁怒于小狗,认为小狗该踢、该踹,至少该挨一个白眼,致使自己在阅读理解中被上述细节“绊倒”。其次,教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讲真话,这没有错,但没有对学生发言中对小狗的态度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上出现的偏差及时校正,甚至没有察觉,这就不应该了。对学生的回答不加辨析,盲目鼓励,只会造成学生的认知模糊。如果教师用文中“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的感人细节进行正面引导,用怜爱之心创造奇迹,用“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的美妙境界加以感染,善良、富有爱心的小姑娘的形象就会跃然学生心间,文本表达的有责任感和爱心的价值取向就会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