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名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
福建省安溪县慈山学校 林姗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解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名师,如“解放17年时期”有斯霞、霍懋征、袁瑢等老师;“文革”以后新时期有李吉林、于永正、翟京华等老师,新一轮课改中,更多的名师,如李明新、王菘舟们正在涌现。老一辈名师的教学思想与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事过境迁之后,仍为后来者所学习和借鉴。这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实践,都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是打开教师教育智慧的“金钥匙”。 探索名师教学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能帮助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新课程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更大作用。
名师的创造性思维具备哪些特征?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辩证性。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的生命力在于,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从而有力地增强实践的效能。名师的辩证思维,首先,突出表现在对学科性质的把握上。解放以来,虽然教育界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一直摇摆不定,但是,不管是在突出思想性的时期,还是在突出工具性的时期,斯霞等名师却都能辩证地处理,尽管仍有时代局限的痕迹,但在教学目标上、教学内容,乃至教学策略的把握上,都能很好地体现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既充分体现语文本体,培养语文能力,又不忘教书育人职责,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如,袁瑢老师指导年轻教师教《我的爸爸》,她先要求抓准课文中的“道”——“应该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教诲这一角度来挖掘课文的道”;然后要求把“道”落实到基本功的训练中,渗透到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着力点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其次,是表现在对学与教的关系的处理上,如,在突出以“老师为主导”的时期,袁瑢老师仍注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她说“上课,要让学生有自己咀嚼的机会和创造的余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正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路,用简明的讲解帮助他们克服思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是问题性。一个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教师,往往是最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一个教师,如果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感兴趣,对社会关注的教学问题冷漠无视,头脑中不装着问题,不研究问题,那是断然没有大的作为的。密切关注教学中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下大力气研究、实践,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是斯霞等名师的最可宝贵的品质。如,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如何缩短初等教育的培养周期迫在眉睫,斯霞老师带着问题努力探索与实践,找到了高效识字的好方法——随课文识字,并创造了成熟的经验。至今,随课文识字仍是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又如,文革之后,新时期初期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霍懋征急教育事业之所急,潜心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创造了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一学期就教了95篇课文,为阅读教学的高效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如今多读多积累已成为共识。
三是求异性。求异性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关注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知事物的局限性。求异性思维,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相同的教材中中寻找不同的切入点,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名师教学的求异性,不仅从大处着眼,在教学思路上求异,而且更多的关注细节,在教学细节处求异。不仅要对别人的教学求异,力求有所超越;也对自己的教学求异,力求自我超越。如,在李明新教《白杨》之前,有孙双金以此课的教学获全国一等奖,但李老师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内心呢?他抓住“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还要坐几天汽车”这段话,以“他们(两个孩子)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爸爸要他们知道什么”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从外表到内心,逐步走进边疆建设者的内心世界。这是在教学思路上的求异,是对别人的超越。又如,袁瑢老师三教《乌鸦喝水》,每次都力求不同。第一次,采用看图讲故事的方法,课文中有三幅插图,一幅插图讲一个故事情节,三幅图讲完了,故事也就教完了。这样,学生把语文课当做听故事,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对故事的理解却不够深刻;第二次教,她改进了教法,通过实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次教,她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把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三方面糅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眼看、心想、口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三次同题教学,做到了后一次是对前一次的自我超越。名师教学,更多的是细节上的求异。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有句话:“向东望不见头,向西看不见尾”,多数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是这么处理停顿的:向东/望不见头,向西/看不见尾。翟京华老师却是这么处理的:向东望/不见头,向西看/不见尾。按翟老师的读法朗读,另有一番韵味,有种视野非常开阔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教学法上的不断求异,才会有新的教学法的诞生,才能洞察某种教学法的最佳适用范围,才有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的最优化。
四是宏观性。名师的创新精神离不开宏观思维,即整体综合思维。教学工作要反映的是一个存在着广泛联系的开放性的动态体系,教师的教学实践是由教学理论、教材、教学环境、不同个性的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因果“合成”的复杂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高效,就必须具备宏观思维的能力。
所谓教师的宏观思维,就是能从各个侧面、各种角度全面审视教育理论之间、教学理论和教材之间,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有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能把教师“托”到一个制高点,鸟瞰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从纵览全局中透视问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霍懋征老师对启发式教学理论的发展,突出体现宏观思维的成果。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在学生“愤”“悱”(想思考、想表达)之时,才予“启”“发”。霍老师认为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局限性,她认为学生未“愤”未“悱”(不想思考、不想表达)就要启发,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她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发展,我们做老师就不能等待学生愤悱,而是要用积极的方法,去为他们创造愤悱。创造一个愤悱,进行一次启发,学生恍然大悟,再创造一次愤悱,再进行一次启发,学生再恍然大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五是多向性。多向型思维呈发散状,能帮助教师从教学理论与教材、教材与学生的相互联系、交叉中去探寻教法;在不同学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法。而单向型思维习惯于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思维呈收敛状,致使思维萎缩、滞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平淡无奇,不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或呈现教材。另外,多向型思维可帮助教师摆脱单一因果的思维方式。用单一因果型的思维方式去教学,是造成教学简单化流弊的主要症结。它忽视事物因果链前后左右的关联,把事物间的因果决定看成断然不二,片面强调事物产生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因而教学都是“老一套”。而多向型思维,能帮助教师打破教学信息的单向流动,变单向流动为多向互动,变单立面为多侧面,变单一因果为多因多果。
斯老师等名师都能运用多向型思维备课和上课。如,霍懋征老师的备课的多向性,既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又备自己。“备自己”,言人所未言,对实施语文新课程特别有借鉴的意义。所谓“备自己”,就是对文艺性的课文,上课前老师要先深入课文,“自己首先要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自己先受感染熏陶。上课的多向性,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不能死抠教案,要注意课堂生成。如袁瑢老师的教学,课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好课,又能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她说:“教任何一篇课文,都少不了研究一下该向学生直接讲解那些知识和讲到什么深度,对于课文中的每个词,每个句都得细致地进行研究。”这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呢?“上课前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分析,跟上课时反映出来的情况总会有一定得差异。有的学生经过自学,对某些知识还是不能深入理解,这也是常有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应该及时地讲解,而且要细致地讲,像创造一件工艺品那样,精雕细刻。”“我还以为,教师讲解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随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片面的认识。”此外,斯霞们很注意教学资源利用的多向性,如,在教《小英雄雨来》前,有一天,一阵微风吹过,几朵毛茸茸的柳絮悄悄地从教师的窗口飘了进来,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斯霞意识到后面教《小英雄雨来》一课,讲到“飘飘悠悠”时,恐怕就不一定看得到这个现象了。于是,她抓住这个机会要孩子观察飞絮“飘飘悠悠”的样子。后来学过了课文,“飘飘悠悠”这个形容词就活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六是开放性。开放性是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正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在斯老师等一代名师的教学中,就体现开放性教学的特征。一是教学思想的开放,他们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定于一尊,而是兼容并蓄,只要方法有效,就为己所用。诚如袁微子对霍懋征老师的评价:“如果问她的教学是什么法,我既未闻,她也好像没有定过名称,而这,并不有碍她的教学成就”。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立足课文内容的理解,向课外与生活开放,如霍老师教《月光曲》,就向古诗和典故开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月色,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为了让学生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补充了知音的典故。三是教学策略的开放,如,既有“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又有“以课题为中心的全局开放 ”,……
七是深入浅出。能把概念深入浅出地表达清楚,或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清楚,也需要创造性思维。如比较的方法、打比方的方法、例举的方法等应用得当,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如,《我们爱老师》一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祖国”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斯老师却能从能从具体的例子中引导学生很感性地理解“祖国”的含义,当学生说“南京是祖国”时,斯老师告诉学生,“南京只是祖国的一个地方,就像北京,上海,这些地方也都是祖国的一个地方”,当学生说“祖国就是国家”时,斯老师反问:“美国、日本也是国家,是我们的祖国吗?”此时,学生已领会到,“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按道理说,教学至此,理解“祖国”意思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斯老师并不满足,而是通过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爷爷、爸爸居住的地方,就是祖国;自己的国家就是祖国。”深入浅出,是名师教学的魅力所在。有人总结有四种教师,“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对小学来说,“深入浅出”应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要培养、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决非易事,要靠长期教学实践的磨练、积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掌握学科和与学科相关的知识,还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一个是扎实、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也就是说,靠两个基本功:一是理论的基本功,二是实践的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师的教学智慧,是这两种功底融合的结晶。我们向名师学习创造性思维,就要像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刊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2期)
(林姗姗:女,1975年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评),泉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03年评),近年来在《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福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6 篇教学论文。 电子邮箱 linshanshan@vastm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