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北海马寨小学 范康康
在《小学青年教师》编辑部组织的“名师大课堂”活动中,我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建锋、吉春亚和靳家彦老师的观摩课,在听课活动中是大饱眼福耳福,受益非浅。总体来讲有四点感受最深。
一、老师把学生看成人,重视情感态度。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老师把学生看成人,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
孙建峰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知道张惠妹和周杰伦的请举手,学生全部举手,可见孩子们十分崇拜他们,而孙老师并不批判,而是间接地引导让孩子们知道歌星要崇拜,老师同样要崇拜。 在课堂上,孙老师组织的提问,不是事先拟定好了的问题,硬灌,而是让学生说自已不会的,他讲的都是学生确实不会的,不懂的。
靳家彦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字词时,他不让学生写,只是问:“谁能记住这个字的***不写错?”“老师明天早上提字谁能全对?”……学生都纷纷信心十足地举手表示能做到。虽然这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教学艺术,不能天天不写,但可以让学和明天写一遍,第三天写两遍,第四天又不写……他就把学生看作了真实的生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优化。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必须在语文教育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几位特级教师的课上可以看到,每个老师都很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特别珍视孩子的思维和情感。
孙建锋老师在《最大的麦穗》一课中,也是给学生读书时间,组织学生将自已的感受批在书旁,记得一个学生说到:“我想考清华大学,但如果以后考不上清华,考上了河南大学的话,自已也一样会去上,但会更努力,争取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孙老师听了很是激动在地他大家夸奖,说他读书读同了自已的聪明。随后问:“你真的想考清华?”孩子肯定地答:“想”孙老师接着说:“我去年到北京学 习时去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摘了两片红叶,一片送给了我的孩子,一片自已保存存着。”说着他郑重地把夹在书中的红叶拿了出来强调“霜打的红叶,你想要吗?”孩子答:“想要。”孙老师又问:“你确定我会送给你吗?那要看你怎样去接。”只见孩 子双手去接十分想要,但孙老师却一次次抬高自已的手以致孩子一步步伸高双手仍够不着。孙老师又问:“你为何用双手去接?”孩子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而那是清华园的红叶,应十分珍惜。孩子是那么地执著。孙老师感动地郑重将红叶相送,孩子满脸喜悦,就在这时孙老师抱起孩子,说:“我们拉钩约定一下,你一定考上清华大学好不好?”老师的手指和学生的手指拉在一起,孩子自信地说:“好!”孙老师又说:“有信心吗?”孩子答“有”孙老师说:“这个约定你会忘了他吗?”(生:不会)孙老师又问:“今天是几号?如果再过六年你在清华大学读书,你会给今天抱起你的老师什么”(孩子:会给你深深的祝福)。在这里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位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也许永远也忘不了曾有个老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你的目标是清华,而重要的是学生至少已经有了考入清华的自信与勇气。
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几位老师的课中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使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变得多元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二、重视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学习。
如今日新月异的年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选择、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把结果变成过程,把知识变成智慧,让学生多实践,尽力使学生能将知识与生活结合。研讨会上的几位老师的课就十分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正如靳家彦老师说的,他上课的宗旨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所以他在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开课时他没有用老掉牙的办法把“这样”一词用红笔标出来,而是把它丢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课题时学生就突出地重读了这样,提出了问题“有什么样的小村庄”;而了解小村庄怎么样时又抓了重点“什么都没了”让学生读了三遍,学生又提出问题“它怎么就没了呢?”这样的方法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是动脑后自已提出的,因此读时就特别注意。在学生读文后,他又让学生思考,这课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就是不砍树吗?接着让学生写出心得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情感在交流,思路在碰撞。交流之后,又设计了记者招待会,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欲罢不能,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
正如靳老师所说的,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进步提高、发展、灵活。也像他在教另一节作文-应用文指导课《给母校提建意》一课,在学生对自已的母校充分地夸,充分地说后,由一首歌曲《一封家书》唱起,边唱边让学生总结书信的格式,最后投影出一封家书的歌词,学生就淋漓尽致地尽得书信的精髓。正如他说说的四个层面,理念决定着设计,设计决定着呈现,呈现决定着效果,靳老师设计的新、实、活、宽,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掌握方法,总结方法。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以自已的文学素养还影响学生。
新课改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的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要想教学生学会说话,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我们自已也必须要先会说话,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必须能运用自如。几位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充满生机,之所以能牵动学生及听课老师的心,也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文学魅力。
就如吉春亚老师的课上,渗透的那浓厚的中华底韵,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她的课上,学生只读对子就有100多个,还有30多组对联,还有一些对联故事。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诗句运用到文中,她利用自已的学识,将学生引入诗境,先让学生欣赏对子,及加入诗句后的文章,又让学生自已感受加入诗句后产生的不同凡响之处,然后出示了诗和段,让学生选诗填空,练习诗与现代文的融合。练习十余组后,学生已总结了解一定规律后,她又让学生看图,说说自已想到哪些诗句,后组织学生看图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并用上想到的诗句。先师带领练,然后又放手让学生自已练。这样学生一步步在在她创设出的诗的氛围中影响着,在诗的海洋在遨游着。自然激发出很多诗的语言。
此外吉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指导也大都是些优美的诗语,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见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见出来了。”“真是巾国不让须眉”等。最后她又临时发挥送了学生几句话:“个性是金,闪闪发光,个性是木,生根发芽,个性是水,源远流长,个性是火可以燎原,个性是土,扎实根基。”这些创造性的语言,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接受了各种资源,可以说这些老师的课堂,每一句话每个个创造和突发的情境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资源,都变成老师妙语连珠的教学资源。
四、辨证地看待新课标与传统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讲究字怎么写,词怎么讲,怎么读,句怎么理解?那么几年后,学生会落下些什么呢?修订后的课标就突出了五种关系:
1、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的关系。
靳老师的课堂整节课就环绕着一个基点进行着教学,在课堂上他给学生创造了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画个小村庄,在画时,他有意捉,逮那些不敢画,不会画,不举手的孩子亲自作示范,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充满信心,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部都投入到课堂中来,一个都不能少,把每个学生都看作了一个生命,他相信学生一定行,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他要所有的学生和集体共同前进。他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羊。他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技能。
2、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与学生经验的关系。
3、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关系。
新课改强调自主探究是因为以前太关注接受学习了,但接受性学习还是必须的,人类五千年的历史不能让它都试验一遍,我们应用唯物辨证法看待问题,不能用形而上学。
4、学科独立性与关联性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课程综合,但还具有独立性,不是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的大杂汇,语文是语言的培养,离开学生语言的发展不叫语文,我们还要注意学科特点,体育老师不会管你句子。
5、农村与城市的地区关系
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城市,因为中国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村。
在这个关系的处理上,该如何融合,就是我们以后需要探讨与实验的了。
听孙建锋《最大的麦穗》有感
河南济源北海马寨小学 范康康
传统阅读模式下,学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怎样才能实现转变,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和用者呢?”在听了孙建锋老师的课中我深受启发:
一、与学生平起平坐,叩开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心灵交汇的时候,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才能生成。孙老师就是把学生看作自已的小朋友,叩开了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课始,孙老师首先和学生进行了谈话,向学生打听自已、歌星、及苏格拉底,而结果全班同学都了解两位歌星,只有一个人知道苏格拉底,还有一个从学校的黑板上了解到上课的老师。孙老师让那唯一知道自已名字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居然写出了“孙国峰”,而孙老师这时并没有指责,还表扬说:“对了一个姓,对了一个音”接着告诉她自已叫“孙建锋”,并指导她写字,当女孩写了三遍终于写对了,他又鼓励道:“她很努力,擦了三遍终于写对了”接着让学生一遍遍地喊自已的名字。 在这个小小的课前聊天插曲中,孙老师能够不批判学生们崇拜歌星的心态,对学生对自已的无知也是那么地耐心引导,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在心中种下一个念头:老师和我们是朋友,是平等的。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课堂上,孙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集体不主义精神等。如:鼓励学生说出自已读文后不同的收获,他说:“就像一个苹果,每个人看它都有不同的想法。”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地纷纷发言: “人生有许多机会有的人总认为最好的机会总在后面,其实他们错了,抓住面前的才是最好的”“麦穗就像人生的一次次机遇,摘麦穗就像抓机遇,摘一个就是抓了一个机遇”……孙老师也用一句句激动人心的话鼓励着孩子们“诗人正在诞生……”“像人民日报社的记者,说话多流利……”这样充满情趣的评价使学生感到了温暖,一句句精彩的,个性的理解在飞扬,激励着学生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二、目的明确,不拘泥形式,展示实实在在的课堂。
在学生读了课题后,孙老师强调再读感悟课题,把脑中盘旋的问题说出来。学生猜测得各不相同,这时孙老师把课课文发下去,并让学生拿到课文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把白纸黑字记在脑入在心,充分地读五分钟,并提出名确要求,要看到课后有两个字,达到五分钟到时读流利、读正确。这样孩子们就开始了有目的地读书,
当反馈读书效果时他没有直接叫那些积极的学生,选了同学推荐的念书机会最少的同学,他心中想的是每个同学,他不愿拉下任何一名同学。
课堂上孙老师的提问艺术就很值我们思考,他不是事先拟定好了问题,硬灌,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已不会的,他讲的都是学生确实难理解的,不会的需要老师引导的。如“麦垅”“大熟”等,而这些词都是学生通过读、说、看、想,最后自已悟到了解决了。而一些关于值得思考的问题,他是对学生大加鼓励道“拿到一篇文章如能读出一大串问题,这才是用心读书”,但却没有一个一个地马上解决这些问题。他让学生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提出确实不懂的,而不是琐碎地分析一个个问题。不像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问题满天飞,一节课是一个一个地解答着,本来一节阅读课最后就上成了回答问题的课,课文被学生分析得支离破碎,语言和情感就欠吸收了。是呀创生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个重要呢?只要学生能进一步提出深入的问题,那他就一定是在认真思考了,与其让孩子为了提问而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不如让他细细锻炼一下自已的思维。
三、学习中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传递
课堂上我们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方法自学,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孙老师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如:在讲解“麦垅”一词时,孙老师就特别地引着那个孩子,将她引到会场上,通过观察一排排的座位,再想象会场就是麦地,最后了解到什么是麦垅。并让学生自已总结一下:是怎么知道麦垅的?学生总结出:是通过总结观察得出的。这时他告诉学生:“由不知道到知道这就是一个过程,由不明白到明白,这就是学习。”这样学生就对学习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做事也有了目的。虽然他费了不少心思,但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是的也许只一幅图,让学生看一下就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但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失去了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的机会,也失去了让学生想象的机会。就是人们说的“看红楼梦书与电视的感受是永远不一样的。”
课堂上老师重视学生的感知理解,读文时强调几个重难点“最大的麦穗”“人的一生……”这些部分反复读,表面是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其实他已在激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读时对这两方面进行深思。学生齐读后,孙老师让学生拿出笔,在读的过程中,在书的空白地方记下自已的感触,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已学习。
四、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他非常善于针对学生的言行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他们树立信心,点燃生命的火种。
如:一个学生站起来评价苏格拉底道:“苏格拉底不用教室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用告诉用实践。”孙老师听此大赞:“王飞思想在放飞,如果以后做老师,思想一定很开放。”并有意问道:“你是不是在批评老师,我就是用教室,用课本”,学生就开始解释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在教室上也十分重要。孙老师又让小女孩站在凳子上,让她站得高高的,并高高地说出自已的感受,让这个小女孩信心十足,并虚心地改了小女孩的话说:“如果我还算聪明的话,那是受了你的体会,现在你站在苏格拉底的肩膀上,我站在你肩膀上。”这样的鼓励,这样的虚心,学生在课堂上怎能不放松,他们的感情被激发,他们的思维在翱翔。
一个学生说到:“我想考清华大学,但如果以后考不上清华,考上了河南大学的话,自已也一样会去上,但会更努力,争取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孙老师听了很是激动在地他大家夸奖,说他读书读同了自已的聪明。随后问:“你真的想考清华?”孩子肯定地答:“想”孙老师接着说:“我去年到北京学 习时去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摘了两片红叶,一片送给了我的孩子,一片自已保存存着。”说着他郑重地把夹在书中的红叶拿了出来强调“霜打的红叶,你想要吗?”孩子答:“想要。”孙老师又问:“你确定我会送给你吗?那要看你怎样去接。”只见孩 子双手去接十分想要,但孙老师却一次次抬高自已的手以致孩子一步步伸高双手仍够不着。孙老师又问:“你为何用双手去接?”孩子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而那是清华园的红叶,应十分珍惜。孩子是那么地执著。孙老师感动地郑重将红叶相送,孩子满脸喜悦,就在这时孙老师抱起孩子,说:“我们拉钩约定一下,你一定考上清华大学好不好?”老师的手指和学生的手指拉在一起,孩子自信地说:“好!”孙老师又说:“有信心吗?”孩子答“有”孙老师说:“这个约定你会忘了他吗?”(生:不会)孙老师又问:“今天是几号?如果再过六年你在清华大学读书,你会给今天抱起你的老师什么”(孩子:会给你深深的祝福)。在这里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位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也许永远也忘不了曾有个老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你的目标是清华,而重要的是学生至少已经有了考入清华的自信与勇气。
在这样一个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随时随地地充盈其中,这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强果。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或补偏中认可,或纠误中否定,或肯定中引导,在灵灵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有的放失地整合生成融多维目标于一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素质的积淀,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