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发挥课本的功能
太湖小学 施月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那么我们的专家们精心编写数学课本呢?数学课本还有用吗?
教学中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减轻学生负担,又
有效的利用了已有的数学学习资源。
一、重教材阅读——注重知识的理解性。
小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以外,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的讲,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合上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的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圆的平面知识,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1. 弄清圆的各部分名称。
2. 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在同一个圆里还成立吗?
3. 想一想,圆的周长、面积是如何推理出来的?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二、重教材挖掘——发掘知识的隐含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要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在课上进行利息的计算,而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活动,了解利息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教材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活动之中,真切感到生活中到处处有数学。到期利息的计算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对延后支取和提前支取这两种复杂的情况,则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辩论、探索,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的再创造过程,能主动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
三、重教材剖析——例题多效性。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1、纵向剖析。
所谓纵向剖析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如果我们把该例看得很简单,讲解时轻描淡写,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足证明,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的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罗列出来,再来看组合图形。
2、 横向剖析。
所谓横向剖析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些题目,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说从多个角度去想就会有多种解法。例如:例题“某建筑工地,第一天用6辆汽车运沙子,共运96吨,第二天用同样的汽车12辆运沙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多少吨?”
解法一:先求一辆汽车一天运沙子的吨数,再求12辆汽车一天运沙子的吨数,减去第一天运的吨数,就得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的吨数。6÷6×12-96=96(吨)
解法二:先求出12辆是6辆的多少倍,再求12辆汽车每天运的吨数,最后减去6辆汽车每天运的吨数。96×(12÷6)-96=96(吨)
解法三:先求一辆汽车一天运的吨数,再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几辆车,这多的几辆所运的沙子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的。96÷6×(12-6)=96(吨)答: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48吨。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
这样做可以使思维更开阔,也能从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
3、“变题”剖析。
所谓“变题”剖析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辩。②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③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
比如:圆柱体的表面积展开图,以往惯于横向呈现:再改为竖向呈现, 让学生辨认其高与底周长。这样可突破学生思维定势,使之既似曾相识,又不无陌生的新感受。这样各部分知识得到有机联系。
四、重教材归纳——注重系统性。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例如,对适应知识的归纳、概括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很强,知识往往分散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容易割裂。所以在复习时,要把平时分散的学习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形成链式的系列,使学生既发展智力,又提高了能力,使复习课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比如:在复习中, “把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4厘米,它的对边增加11厘米,这个图形就成为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两底的比是4:9,求这个梯形的面积。”这就把梯形的认识及其面积计算与比的知识三者综合交织,增加了解题的复杂程度,只有把三者综合去考察、分析、思考,才能顺利解答。
课本在一段时间里被我们忽视,其实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去了解,钻研,合理的利用。
参阅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小学各课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4年。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黄爱华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郭元祥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