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
【字体: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最近在杭州听了支玉恒老师的一次观摩课——《太阳》。整个教学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使人耳目一新。老师们普遍认为支老师的课是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一个全新的课型,对许多久为人们关注、议论,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的问题,取得了相当的突破。

    
上课伊始,支老师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连续读了三次课文。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一点说一点。每一个学生说完了,支老师让他们把说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有十多个学生写了多半黑板。这一段教学,老师说的话很少,全是学生在读、在写、在说。往黑板上写自己读懂的内容,比只说一下似乎要郑重严肃得多。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地去读、去悟,还得把悟出的内容进行概括,才能写得简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充分的建立自信和自我展示机会,因此兴致盎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接着,支老师说:如果我把大家的课本收起来,用一张纸把你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原样印出来,你们能把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明白吗?学生说看不明白,因为没有次序,东一句,西一句。老师说,对,要说明一种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那么,谁能参照课文的顺序,给黑板上的这么多条内容标上序号?于是,又有十多位学生上黑板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在这里,言之有序的训练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他们以课本为参照(把教材作为一种凭借,一个例子),与自己写在黑板上的初级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活动,在使学生学会理序的同时,还亲自经历了一个在比较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接着,支老师又来发问了。他说:现在标上了序号,我再按这个顺序印在纸上,你们能读明白吗?这一次,学生的意见分歧了,感到迷惘了。持否定意见的学生也说不出仍然读不明白的原因。这时,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愤排状态,求知欲十分高涨。支老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他说:黑板上第条说太阳远,第条说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第条说步行到太阳要3500年,第条说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你们认为这四条①②③④挨着排下去合适吗?学生们一下子恍悟了,说:不行,②③④都是说一个字的,是总的说远,②③④是分开介绍。第条的位置应该高一些。于是,支老师很形象地说:对,②③④条好像是三个士兵,他们有一个班长,那就是第条。可见除了顺序之外,还有一个层次关系。有的同学说刚才标了顺序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内容间的层次关系的缘故。现在黑板上的这些条目中,还藏着好几个班长,你们能找出来吗?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思维就像流水喷涌而出。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几个班长”——大、热、关系密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老师说: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一远、二大、三热、四关系密切。这四个班长一般高吗?由于有了前面层次关系的认识,这一次很快就议出了结果。学生们说关系密切要高一些,因为远、大、热都是说太阳本身的情况,关系密切还连上了地球。还有的说远、大、热这三个班长前面还应该有一个排长。支老师马上顺势引导:那你就给这个排长起一个名字吧!学生一股气起了好几个:太阳的特点、太阳的情况、太阳的知识、太阳的奥秘等等。老师又点拨:是太阳所有的情况吗?学生说是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支老师接着引导:原来的①②③班现在有了一个排长,那原来的第条怎么办?学生说也应该提升为排长。到这里,支老师又突发奇问:这样的话,课题《太阳》呢?该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连长!

    
这一段教学,既是言之有序训练的延续和深入,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训练。对此,有些老师说:支老师这是给课文分了段、分了层。对这一认识,笔者不敢苟同。支老师确实引导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但这只是支老师一向提倡的不为而为之的课堂客观效果。而支老师所着力进行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一系列训练。弄清课文的层次结构算什么,一篇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习分析与综合,学习理解与表达,学习思考的方法,从而去学习更多的文章,认识更多的事物,才是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认识句、段间关系时,支老师没有使用惯常的总分这样的概念,而是形象地用连长排长班长士兵来做比喻,通俗易懂,学生感兴趣,印象深刻。试想,如果沿用总分的说法,这四个层次的关系该怎么表述?在这样细微的问题上,支老师也考虑得十分周到,而且效果特别好。

    
支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强烈的教学个性。听他的课,谁也无法预知他下一步教学步骤将是什么。《太阳》这一课最后一段时间的教学设计,更加出人意料。
    
首先,他请一个学生把连长”——“太阳写到黑板上,接着又让两个学生写上了两个排长”——“一般情况关系密切(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自己思考决定。下同),并请一个学生给连长和两个排长之间建立领导关系(这个学生在连长后面对着两个排长画了一条括线),然后逐次请学生上黑板写班长士兵,画上括号。到此,黑板上出现了一个条理、层次清晰的系统表。

    
这一系统表的出现,又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前述归纳概括的反向思维——对整体的分解。这时,人们大多以为课已经上完了。但支老师异军突起,又提出: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应该放在系统表的哪里?他有意地在系统表上画了两条括线:一条画在关系密切所属的四条内容后面,一条画在全表的后面,括住了所有内容。这样就挑起两派学生的辩论。在辩论双方不能有所说服时,支老师又引导学生把一般情况关系密切中各个条目,用如果…………”的句式进行思考(如:如果太阳没有那么远,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就会被烤死。等等)支老师没有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常规方法,而是借语言训练的形式,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懂得了课文最后那句话联系着课文的两大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支老师说,如果我现在再像刚上课时那样问你们:读了《太阳》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你们怎么回答?学生们不再像刚才一样东一句、西一句地说了,而是马上抓住了:明白了太阳的一般情况与地球的密切关系;要是再说细点,就是一般情况包括远、大、热三点,关系密切包括动植物生长等四点……你看,学生完全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了文章的要点,并有层次、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支老师又说: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给课文分段。但我相信你们已经都会分了。是吗?学生们毫不犹豫地说:分两段,两个排长各一段。这就是支老师所说的不为而为之”——不加斧凿、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瓜熟蒂落地完成某些教学任务。

    
支老师的课,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激发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关键所在。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已经研究、探索了多年,也获得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但像支老师这样,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如此广泛、如此强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我还是首次见到。支老师曾经提出过一种小学阅读教学的新模式——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97年第5期)。这一模式的核心即是真正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运用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等方式,在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太阳》一课,是他这一教学思想的具有操作意义的范例。课堂上,老师确实是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提出一个直接涉及内容理解的问题,全部板书也都是由学生完成(包括前一段的开放性随机板书和后一段的聚拢性列表板书)。两个教时中,进行单独说话、朗读、辩论、书写、板演的学生有近百人次(据录像统计,集体或小组活动未计在内),全体学生没有一个不参与这种单独的操练展示。支老师还特别关照那些没有举过手的学生。他请已经被叫过的学生先放下手,专请未被叫到的学生起来说、练。有时他还鼓励学生不必举手,想说,站起来就说想写,跑上来就写。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原来有这么强烈的主动精神和表现欲望!支老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他努力实现课堂训练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他说,只有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训练,学生才能有机会、有兴趣、有成效地主动参与。试想,如果采用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盛行的满堂问(更遑论满堂讲)的方式,能唤起学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吗?关于《太阳》一课的训练,前面已有述及,不再赘言,只提请读者在返读时,特别注意全面性综合性这两点。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否实现操作化,关系到每门学科的深入发展和经世致用的问题。”“操作化就是建立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教与学这对范畴,现在还停留在主导与主体宏观概念的阐述上,对于教师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具体步骤没有深入探讨,未能把主导与主体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变成实际教学中可操作的步骤。(《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P24)我个人认为,支老师的《太阳》一课,就是在操作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在与支老师谈天时,他说:《太阳》的教学,只适用于教类似的一部分课文,对于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等那么多课文怎么教,还得下功夫思考、探索。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方法,而是要遵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企盼着支老师在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创造更多的操作化的范例,实现更多的突破。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