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 X X。”
“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
“学习是我们的母亲。”
(“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
‘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胆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
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
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
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没了,滔滔不绝的讲和昏昏沉沉的听没了,千奇百怪的问和挖空心思的答没了。走过
A:“你有没有信心做两次深呼吸,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再迅速准备一下,读吧!”
“‘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 ’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学生读书遇到困难时,
B:“你们四人当组长,帮他们,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他们带走。”(组长带走参赛同学,班上其他同学未动)
“你们都坐在这儿干什么呀都去呀!”
学生纷纷加入小组互助读书活动,课堂上空无一人。(众笑)
C:“千万别紧张!”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
这是第一次读书比赛前,本组的成员对参赛队员的叮咛和嘱咐,他们的言行似乎在告诉你:我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D:老师与学生比赛读书,为了决定先后次序,学生提出猜拳决定,老师请一名同学帮猜拳。
“我第几”师问。
“第二(顿一下)倒数的。”学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
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比赛读书,课堂上竟然也猜拳,学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这一切让你感到什么——宽松、民主、开放。这种氛围里创造的火花怎能不闪现!
四、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
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在
在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