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受原国家教委的委托,上海承担了适应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试验。十多年来,历经研究、编制和评价的全过程,这项改革已经有了丰项成果。但上海并没有停止改革与前进的步伐,紧跟时代的需要,又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一期的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学力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进行至今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经过课程教材改革,上海提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属于首创或领先的课程理论;编写了一整套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组织了由试验、试行到全面实施的改革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00多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学校,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新的教育要求的优秀青年教师;最主要的是,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确确实实的提高。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展示。
超前、新颖的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一期课改建立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长期的“钟摆”现象。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种发展现的主要涵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在培养要求上,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二期课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足见其深刻把握了时代精神。
上海在一期课改中还提出了由态度、技能、知识联为一体的基础学力观念,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观念。在启动进入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时,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对学力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在基础学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了整个学力体系的教育学模型问题。这一新的学力观本身就是权富创新性的。
在课改的过程中,上海的许多理论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全国起了示范作用。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润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课题成果在我国推广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教材开发新、全、特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的开发已告一段落,投资1.5亿元运作的本市课程教材改革首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近1千种各类新教材已覆盖幼儿阶段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各学科的所有课程,素质教育开始渗透到课程、教材和课堂。从1988年起,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上海承担了编写一套适应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共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小学社会、中学社会、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理科、体育与保健、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职业导向、计算机等,计200多册,被市教委确定为本市中小学课程全市450多名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及100多名编审参与了近千种新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二期课改的教材正在编制的过程之中,采用成熟一门,推出一门的作法,目前已推出了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科学5门,今年还将推出3门,预计到明年就可以全部推出,较一期课改不同的是,二期课改首先编写了《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根据纲领可以看出,新一轮的课改将对每门课程都进行较大的改动,使之更灵活,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比如历史学科,改变以社会形态为线索,以政治斗争为中心的历史教材体系,建立以人类文明发展为线索,以生产力为核心的新教材体系。高中改变将初中教材重复加深加细的系统性教材体系,建立以中外联系和比较为特点的模块式、专题化的教材体系,突出辩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这一设想,本期课改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更新与开发了一些课程。对有些科目进行了合并,更新了某些科目名称,如在基础型课程中,将小学的《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社会》等科目合并为《品德与社会》一个科目;也对某些科目由内涵到名称作了更新,如将《计算机》改为《信息科技》,小学《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中学《综合理科》改为《科学》等。同时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新开设了诸如《地球与空间》《综合学习与实践》《思想方法》等一些新的课程或科目。
特色学校遍地开花
优秀教师层出不穷
上海市作为课改试验基地的114所学校,抓住机遇,纷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是科技特色,有的是外语特色,有的是艺术特色,有的是体育特色,走上了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
闸北区科技学校,无疑是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在教室与走廊相通的窗户经改装都镶上了金鱼缸,一楼的天井建成了5米长的环形立体赛车跑道,操场原有的领操台改装成了15米长的船模标准水池。观赏性和动手性融合的科技环境,为学校科学启蒙和创新育人提供了场所。近些年来,该校有200多人次获得区以上奖项,一批学生上了“科技启明星”和“记者的摇篮”光荣墙。
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是一所公立转制完全中学,拥有一支素质好、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校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小班上课,自编了英语教学大纲,并选用美国的“SBS新英语教程”作为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学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课外活动。此外,每年选派优秀高中生赴欧、美、澳等英语国家短期留学。同时,还开设日、德两门第二外语。
幼丽艺术协作学校以崇明路小学为主体,联合虹口区艺术幼儿园、市五中学、虹口中学及华师大一附中,把原来分散在各校的合唱队、铜管乐队及舞蹈、钢琴、电子琴等队联成一体,形成连续教育系列,并以最优秀的师资迅速培养艺术后备人才。上海乐团、交响乐团等艺术专家教师经常来校精心辅导,使孩子们的表演、演奏水平达到较高水准。多年来,协作学校为专业团体、院校输送了许多好苗苗,并在市、全国中小学生合唱、器乐及舞蹈等比赛中屡获金、银、铜奖。管乐团还代表中国小朋友出访了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地区。
另外,上海市还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特色学校。如闸北区乌镇路小学是中国象棋特色学校,曾连续4年蝉联上海小学生象棋比赛男团冠军,该校培养的棋手孙勇征已成为国家级大师;闸北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的陶艺课程是这所市艺术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奇葩;周家渡小学是全国惟一一所在全面完成小学义务教育学业的同时进行芭蕾与法语系统训练的学校;新南中学从1995年起就与上海市爱的教育研究会联手进行爱的教育研究和实施,开展了爱的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参与到课改之中,我市的教师更新了观念,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一大批优秀教师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他们在新的课程结构下努力探索,发展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型教师。
1999年,上海市进行了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发现教师在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教师们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教学形式有师生共研型、小组活动型、拓展型、综合学科型等,趋于多样化:中青年教师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了对学科教育的认识;教师能运用多种媒体辅助学科教学,有些教师还能自己设计和编制软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市一中学青年教师段康,是一位很好的数学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教师。他很善于把握学生的课堂情感,调动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分析的学习积极性。比乐中学的马天帆,多年来对学生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等古典音乐的系列教学,对学生在情感上的熏陶起到了积权的作用,并因此形成了该校进修课程的特色。
去年,由广大市民投票评选的“我喜爱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又令20名教师分获金奖和银奖的殊荣。
学生素质整体提高
课程教材改革的终级目标应当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各种人才。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由此可见,能否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正是课程教材改革所关注的终权目标。
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可具体细述如下: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员任感,遵纪守法,有理想,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文明行为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有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和较宽广的国际视野。
(2)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学习方法,具有学习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技能,有运用语言和其他形式进行正确表达及交流交往的能力,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自党性,能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台;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3)具有健强的体魄,有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自我保健的习惯与能力;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心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能自觉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初步的选择学习的能力,逐步完善个性、发展特长。
(4)具有一定的艺术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等不同要求层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5)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实践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基本技能和技术思维能力,热爱并能参与多种劳动,具有自觉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行为,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社会职业观念,初步树立创业意识。
这就是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期望。
在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关照中,课程教材改革突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教改实践中,都使人感觉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是不胜枚举的。
如果说,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的视角落在由社会、学科与学生三基点所组成的三角形的核心即学生的素质上,那么,上海学生素质的提高,正是从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上体现了上海课程教材改革业已取得的成就。
(《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