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鞋里的阳光》一课,布置三个任务,让学生先自学课文。1、读熟课文;2、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3、小组讨论出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当我说开始,小组长就组织同学们读课文。这也许是学生第三遍读这篇课文。早上读了两遍后学生就去上艺术课了,很匆忙,没有读熟。学生是读得认真的,读了一遍后(由于时间有限,总是不能多读几遍的)就习惯性的拿出笔来圈生字。在大部分小组都在“讨论”之后,我发现第一小组还在读,我问“怎么还不讨论呀?”小组长说:“他们都还没有读熟,还不能讨论。”
他们都还没有读熟!小孩子的一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憾!是啊,读都没有读熟,怎么讨论?怎么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
前些天在语文教研的时候,就有许多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有些课文学生很难读通读顺。读中感悟,没有读通顺,学生怎么感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也教给过学生,而自己却偏偏犯了这样的错误。试想学生连一句话也没读通,怎么理解。再想想那些早把手高高举起讨论好的小组,大概是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吧,他们讨论出的问题大概就是那“棉鞋里为什么有阳光”之类的问题了吧!为什么一般说来,公开课上得总比平时的课要顺一些,除了老师的精心准备,还有就是老师让学生读熟、读透了!
没有接着让他们讨论,先读吧,没时间读,也得挤时间读,抓紧任何时间让他们读。没有读,就不要上了!读熟了,读通了,我们再来说,再来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