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内容选择的特点
        ★★★★
【字体:
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内容选择的特点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四个基本内容领域的考察,揭示了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若干特点。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仅突破了学科逻辑界限的严格限制,实现了科学课程内容的统整,而且注重全面反映科学素养目标的要求,统整地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走出了狭隘“双基观”的误区,克服了以往科学课程改革中在处理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存在的“去背景化”倾向,并且注重把反映现代科学本质和深层次内涵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展的内容纳入课程之中,同时还倡导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种课程都是那个时代所追求的‘国民素养’的最集中、最具体的反映。可以说,‘国民素养’就是在凭借学校中的课程使人类文化的精华内化成人的种种识见、能力、品格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1]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是科学素养目标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把新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付诸课程实践,使科学课程现实发生实质性变革的过程,而且是实现科学素养目标、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等个性素质的教学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科学教育中的一些“痼疾”一直困扰和禁锢着我国的科学教育实践,那就是把科学教育等同于分门别类的学科教育和学科“双基”(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统整,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忽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和体验等等。因此,在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的工作开始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即将全面进入实验阶段的今天,使广大第一线科学教师切实把握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理解它们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为了体现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实现全面培养和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目标,此次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具有哪些特点呢? 


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开发,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统整地考虑科学素养目标四个基本侧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的互动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采取与每个侧面相对应、并与其他侧面相互配合渗透的方式来选择课程内容的,以充分发挥各种课程内容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潜能,切实保证课程功能的充分实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下面笔者分别就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每个侧面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和把握它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 


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领域内容选择的特点 


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侧面,我国在科学探究领域的科学素养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目标内容如下:[2] 


·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理解提出问题的意义。 


·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并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并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理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进行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成果的能力并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以及科学探究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形成与内化,惟有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实践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根据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和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的活动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安排: 


·提出科学问题。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景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收集信息,将已有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以及所需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检验与评价。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表达与交流。书写研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 


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和安排不仅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而且有助于科学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和第一线的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科学探究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技能领域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切实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切实转变以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真切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且在探究情境和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建构科学知识及其意义,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二、科学知识技能领域内容选择的特点 


科学知识技能领域的科学素养目标是: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技能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3]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以及自然界各种事物、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来了解把握自然界的总貌并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是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在科学知识技能领域的价值追求和确定该领域内容的原则。该领域课程内容选择的特点是: 


1.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反映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内在同一性,如: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等。理解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统整地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而不是局限于分门别类的学科领域,从而有助于克服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助于以统整联系的视野理解和处理利用和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显然是未来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 


2.生命科学领域 


该领域内容涵盖生命世界的五大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打破了植物、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学科领域的人为界限,有助于学生统整地掌握关于生命世界的知识技能,形成生命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以及生命世界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等现代科学观点,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自觉保护自然与生态平衡的意识与责任感。 


3.物质科学领域 


该领域主要反映人类对非生命物质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过程,分为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与能源四大主题,内容涵盖物理与化学两大学科领域并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从物质的结构、性质、运动变化、相互作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等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统整地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本质和变化规律,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观念。同时,在内容选择上强调了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及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宽广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的背景与情境,克服了以往在联系实际问题上的“去背景化”倾向,这样的课程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统整地运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社会决策的能力、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观察、测量、调查、讨论、实验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把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训练科学方法的过程有效地统整在一起。 


4.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 


该领域由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类生存的地球两大统整性主题组成,内容涵盖天文学、地学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该领域主要以宏观自然界为认识对象,从观察四季星空开始,引导学生认识整个太阳系,然后扩展到银河系和整个宇宙,激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的广轰宇宙空间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提出和探究天文与空间科学问题的能力,领悟人类对太空的探测历程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太阳系和宇宙的整体认识,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在这种宏观视野之下,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球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成,认识地形、土壤、水文、天气和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形成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该领域同时融合了大量与生命科学领域和物质科学领域紧密相关的内容以及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内容,特别是环境与资源等重大问题,如火山地震与人类防震抗灾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土壤污染与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问题,水体污染与我国淡水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互动关系问题、大气污染问题等等。强调通过调查、访问、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发现环境与资源问题在当地的表现,初步了解问题成因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设想,以培养学生统整地运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社会决策的能力以及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领域内容选择的特点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领域的科学素养目标是: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值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参与这项事业[4]。为有效地达成这些素养目标,该领域选择了科技发展史、技术设计、当代STS重大课题三大主题内容,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和渗透到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内容领域之中。其中: 


·科技发展史旨在通过科技史料为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提供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案例,展示科学理论丰富曲折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作为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 


·技术设计主题旨在结合上述三个领域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技术设计活动过程和要素环节的要求,初步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即实施技术设计每一个要素环节的能力和完成技术设计全过程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技术设计活动和利用技术性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STS重大课题旨在通过与上述三个领域密切相关的环境与资源、现代农业与基因工程、通信与交通、材料、空间技术和人体保健技术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使学生形成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等社会重大问题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善于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和科学的态度与世界观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领域内容选择的特点 


该领域的内容选择注重了如下几点: 


·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心 


·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 


·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用科学技术知识造福国家与人民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态度、情感与科学价值观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科学的本质侧面之一,不仅是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前提,而且是人类选择合理生活方式、利用现代科学铰术解决当前困扰人类的环境和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的前提,同时也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前提。 


小结 


所谓课程内容选择,无外乎从学科知识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生自身经验中,统整地考虑时代精神之于未来合格公民素养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特点和规律,精选适合这些目标和需求的知识经验,并努力谋求它们逻辑属性的统整与心理属性的统整的统一。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选择,必须依据时代精神之于未来合格公民全面科学素养的目标和要求,注重揭示和反映现代科学的本质侧面和深层次内涵,把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力和方法以及深深地根植于科学探究个体和团体内部、主导科学探究主体行为取向和方式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和科学价值观统整到科学课程中来,不是仅仅停留于科学知识技能层面的修补和统整,我国科学课程改革才能真正突破禁锢我国建国后历次科学课程改革的狭隘“双基观”的桎梏,从而由注重知识内容的修补和调整转向体现现代科学本质和整体性的实质性变革。在此基础上,突出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程内容中的价值和地位,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影响的关注,注重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和怀疑性、批判性思维方式训练,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树立学以致用、造福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现课程内容逻辑属性统整的基础上努力谋求其心理属性的统整。这应当是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问题上的价值追求。显然,这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赋予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开发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同时也是全面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根本性任务。 


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内容领域的考察,我们看到,此次我国的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超越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统整地选择科学知识经验,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此次我国的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内容选择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这里,统整或整合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超越学科界限的逻辑统整,例如,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互动关系的内容等等,原来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生理学、物理、化学、地学、天文学等学科之间的森严界限已经不复存在了。二是以逻辑统整为基础,在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视野之下,以学生积极主动的人格活动——主体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侧面等课程内容的高度统整。这是一种以追求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为基础的心理性统整。 


为了克服近代分科主义课程的矛盾和弊端,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基本的课程统整原理,一是赫尔巴特学派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相关为基础的相关统整原理,二是以儿童的直觉、兴趣、需求为中心的经验统整原理。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人们为了克服相关统整原理与经验统整原理的偏激与局限,致力于实现课程逻辑性统整与心理性统整的统一,曾经进行了艰辛复杂的探索与改革历程。日本著名课程论专家佐藤正夫教授指出,“实现这两种原理的完全扬弃与统一,正是现代课程改造的历史性课题。……惟有发展起同学生内在的能倾与需求一致、针对客观目的、秩序与统一不断地展开学习的课程,才能培养自主的,有知识、有创造性,并且能为整个社会奉献力量的公民,近代文化才能从这种主观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矛盾中解脱出来。”[5]笔者认为,此次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的这一显著特点,是试图超越相关统整原理与经验统整原理、致力于实现课程逻辑性统整与心理性统整相统一的积极尝试。当然,要实现两种原理的完全扬弃与统一,完成这一现代课程改造的历史性课题,我国科学课程理论工作者与第一线广大科学教师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辛探索与通力合作。 


其次,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走出了狭隘“双基观”的误区。在全面提高未来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视野之下,根据科学素养目标四个侧面的要求,对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针对性选择和渗透性处理。上述每个侧面的课程内容,基本上反映了相应领域素养目标的要求,而且与其他三个侧面的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以同时体现其他三个领域素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上的潜能。即每个内容领域基本上同时反映了科学素养四个侧面的目标要求,并与其他三个内容领域发生“协调共振”,共同指向全面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这是此次课程开发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第三,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克服了建国后历次科学课程改革在联系实际问题上存在的“去背景化”倾向。所谓“去背景化”倾向,就是指在处理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上,由于过分维护各自学科基础或学术门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着把这些问题抽象出来的形而上学的倾向,结果不仅远离了体现科学之应用价值的实际问题情境,而且导致一些重要的反映现代科学、社会、技术、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内容不能容纳到课程中来。此次课程内容选择不仅在科学知识技能领域统整地融入了大量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紧密相关、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内容,特别是环境与资源等重大STS问题,如火山地震、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与我国淡水资源危机、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互动关系、大气污染问题等等,而且专门设计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内容领域,选择了科技发展史、技术设计、当代STS重大课题等内容主题,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内容领域进行有机地融合和渗透。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和选择相关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宽广的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背景与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与自身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个人意义的情景中理解与建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意义,统整地运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决策,体悟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四,我国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开始自觉地在现代科学哲学观的指导之下选择和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不仅表现在把现代科学哲学观非常明确地写进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之中,而且表现在已经开始注意揭示和反映现代科学的本质侧面和深层次内涵,例如,把科学探究作为专门内容领域并且作为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相统一的契机,注意了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以及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怀疑精神、创新意识、科学道德、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与科学探究个体或团体行为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深层次内涵被反映到科学课程内容中来。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第五,倡导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如前所述,义务教育综合理科科学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把新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付诸课程实践,使科学课程现实发生实质性变革的过程,而且是实现科学素养目标、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等个性素质的教学过程。而科学素养作为学生内在的个性素质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人格活动——在科学教育领域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激发、维持、控制、体验等活动才能形成。所以,基于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学习方式,才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把教育的本质与科学的本质融合统整在一起,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5](日)佐蘑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7]袁运开.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和我们的认识.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2期 


[8]袁运开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初中一年级)(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9]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0]钟启泉总主编.学科教育展望丛书之一.孙可平 邓小丽编著.理科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2]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5期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周勇 《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1期)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