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大概要算“应试教育”和“课改”了,“应试教育”如过街老鼠,“课改”如众星捧月,两者似乎有你无我,走向了对立。
其实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一直走的都是应试教育之路。建国后,为适应我们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在较短时间内培养选拔出大批的技术人才,以满足多个岗位的需要,那时,选择这种“大批量、标准化”的速成教育方式无疑是最合适的,这样看来,应试教育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功不可没。然而当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劳动力的素质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应试教育没有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及时调整,其弊端自是越来越明显。惟分是图是应试教育最明显的表象特征,而分数是考试的结果,因而在应试教育的一片谩骂声中,考试也遭到株连。
然而新课程改革并不拒绝考试。
首先应试与应试教育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试”本身只是一个空壳,然而当以“教育”填充了这个空壳时,其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走进新课程》),显然“应试教育”这一说法就已经带上了劣迹的烙印。但是“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这一说法也是不妥的。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历史,考试作为一种检测、评价手段是很常见的,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次考试,而不只是学生阶段。有考试就会有应试,应试是对考试的应答和适应,不同的人应对考试的策略有差异,适应能力有高低,因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不但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思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学生应有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其次,新课程改革淡化了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检测只是手段,但面对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有多方面的用途:发现问题、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发现特长……然而应试教育过分地夸大了考试的评价功能,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甚至是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惟一标准,导致教育的一切就是围着考试转,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有些教师甚至搜罗多年的试题,总结出哪些试题出现的频率较大,不惜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来讲题,课堂教学本末倒置;有些学校为了让时间给高考科目,非高考科目时间被大量占用,学生“主动偏课”现象严重。现在,新课程提倡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注重过程,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把考试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应试教育中单一以考试作为评价手段的缺陷,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进行全方面的较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再次,新课程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作为考试改革的重点,进一步合理地体现考试的价值与功能。例如在考试内容方面,由单纯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由单纯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相结合,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东西,学习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这一变化已在近年的考试中有所体现;由单纯地考查智能转变为与德、体、美等相结合,如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都可载入成长记录……就高考而言,现在已经有些高校实行春秋季两次高考,也有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避免了一部分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在高考中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素发挥失常,同时自主招生的学校可以灵活机动,不唯分数论,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从一般考试来看,许多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灵活选择考试方式,如小学生可采取笔试与口试、游戏等方式结合,或者是为学校、家庭等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学生可采取笔试、口试、答辩、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考查学生,考试方式走向多样化。
翻开字典,对“改革”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这样说来,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的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考试考什么、怎样考、怎么看待考试结果等等,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