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改给教育教学提出了三类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改观,即质的飞跃,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应当说这三类目标制定的初衷是好的,在宏观上是符合国家培养新时期人才观要求的,若能实施到位,自然可使学生进入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轨道,直至培养成为新时期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各地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因而在运用新课改理念,贯彻新课标方面就不能搞一刀切或套用一个模式,如若不然,则我们的课改就很可能偏离初衷,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我国一些省份的农村中学,长期没有完备、达标的理化实验室,更没有做生物实验的标本和仪器,直至如今还停留在黑板上画实验、考试前背实验的水平上。这些农村的学校如果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大量的探究性实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课本上的一些研究性学习题目,对这些学校来说,由于缺少条件,很大程度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我国许多城市的学校,尽管从小学升初中实行了电脑派位,但由于学区的关系(一座城市往往由于历史的原因,划分成文化区、工业区、商贸区等,至今这种划分客观上仍然存在),一些初中学校如果正好在一些较差的区内,则所招的学生中因个体户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民工子女等比较多,很多孩子在养成教育上存在较大不足,他们在学校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学习习惯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对这些学生和对待具有良好素养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肯定是不行的。
而且现在很多学生仍比较浮躁,现在实验区的一些做法在整体素质较好的地区尚能施行,而在素质较差的地区必然会引起学生更大的浮躁,导致学校纪律的滑坡和学习质量的下降。
此外,实验新课标的教材编得十分简练,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学生能查的资料很少,而广大农村学校目前尚无电脑,或者只有很少的电脑;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或只有很小的图书馆。再者,每一门课都要去查阅资料或上网浏览,要花费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也没有这个必要,这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习效率。
所以在进行新一轮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谨慎推进,量力而行,决不可一哄而起,大搞形式主义,否则,受害的只能是我们的学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