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家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们搞好教材建设最具权威性的文件。我们编辑部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标准”,在标准研制组专家的具体指导下,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这册教材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1年初审通过,供各实验地区选用。通过教材编写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更新教育理念是教材建设的灵魂,只有用“标准”中的新视野、新理念去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才能编写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材。
一、编写实验教材必须体现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过去的“大纲”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这句话在“标准”里改成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虽然只是将“语言文字”改成“语文”,但其内涵不一样了。“语言文字”主要是就这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而言的。“语文”就不同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标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编写教材是很有指导意义的。编写语文教材,我们不能只见“语”,不见“人”,我们要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着眼,来考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是极为深远的。一个人小学阶段熟读过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耳熟能详,影响人一辈子,前人说“幼学如漆”,的确如此!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在教材编写上持慎重、严肃的态度,应有精晶意识,应当从文字质量、文化含量、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来全面衡量,力求为孩子提供文质兼美的精神食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将选文工作视为教材编写的基础工程。我们的做法是开门编书,广泛征集,然后披沙拣金,百里挑一。将选出的精品组合成册后,再请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逐字推敲,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编委坐下来集思广益,认真打磨,务求做到每一篇课文读起来顺口,听起来人耳。
再拿写字的功能来说,不少人在认识上有片面性:现代社会电脑已经普及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来练字了。尤其是毛笔字,已没有实用价值,教材里不必安排了。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学了“标准”,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因为写字不单纯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汉字里面还蕴含着审美的价值,她所传承的是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作为龙的传人,不会说中国话,不会写方块字,就失去了民族的根。作为母语教材,从小教会我们的孩子写好方块字责无旁贷。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得好,要“促进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坚持“识写结合,描仿人体”,不是只在一二年级描红,而是一以贯之,六个学年一描到底。过去我们的孩子字写得不好,就是由于丢弃了传统写字教学行之有效的经验,只在低年级描一描,过早地让孩子脱开了写字的范式。
又如编写识字教材,我们过去编写字族文,为了将该字族的字都包容进去,往往生拉硬扯,编出的字族文十分别扭、勉强。如由“包”带出“苞、泡、炮、饱”几个字,我们最初编出了这样的字族文:“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枝荷花苞。小金鱼,吃得饱,游来游去吐泡泡。荷花苞,咧嘴笑,好像一门高射炮。”字是都进去了,但比喻不当,荷花苞怎么能像高射炮呢?让孩子读这样的文字,怎么能受到美的熏陶呢?如果单从识字考虑,这也无可厚非。但作为让孩子去熟读的范文,这样的字族文就有缺陷了。为此,我们宁可少进一两个字也要保证字族文的质量,于是改为“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枝荷花苞。小金鱼,吐泡泡。荷花苞,咧嘴笑。”
“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穿于阶段目标之中。如在“1—2年级”就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对于我们设计识字教材中的“词串”就很有启发。如“识字”中的第二课:太阳闹钟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早餐/上学升旗做操。我们设计成这种形式,就是从它的多重功能来考虑的。表面看来,它是一个个孤立的词组,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事象,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有意“留白”,让儿童自己通过想象去“意合”。如:太阳闹钟小鸟,只是三个并置的意象,但孩子却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到其中蕴含着要按时起床的意思,也能感受到早晨景象的美好。词串又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词串,既识了字,又懂得了小学生一日生活的常规,并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标准”中的“总目标”明确提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认为这个要求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从小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写作,从而服务于社会。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教材中设置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系列,将“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诸多良好学习习惯,由简单到复杂,逐册安排。如一年级上册的“习惯篇”,我们便安排了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两项内容。虽然“习惯篇”安排在每册的开头,但要求老师坚持长期训练,“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还通过相关的课文予以配合。如该册中的《怀素写字》我们写入了这样的内容:“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宇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如此安排意在强化写字的良好习惯。
“标准”中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还反映到编写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教材主编朱家珑同志的女儿从小读书损耗目力,造成近视。这刺痛了做父亲的心,他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能再让千千万万的孩子成为近视了!”所以他一直力主教材上的字号要大,以节省儿童的目力。
二、编写实验教材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教材编写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显而易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编写语文教材也必须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
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为了适应这个要求,“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为了在教材中落实这一目标,我们摈弃了过去低年级清一色的“看图说话”模式,构建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系列。如一年级上册我们便安排了同学之间相互作自我介绍、借铅笔、打电话、讨论、讲故事等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在训练方法上,我们注意了设置交际环境,以强化交际双方的互动性,如“借铅笔”,我们就设计了小猴向熊猫借铅笔、还铅笔的情境,并要求小学生先看图说一说,再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语文教材面向未来,还应主动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积极地传递现代科技的重要信息,自觉地渗透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此,我们在教材中换上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的《我叫“神舟号”》,介绍了我国探索科学奥秘的新成果;《东方明珠》反映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识字6城市》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小河和青草》渗透了环保意识的教育;《三个小伙伴》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人有两个宝》意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育他们的创造意识。
阅读活动是个性化的行为,应鼓励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我们一反过去“答案标准化”的旧模式,设计了可以“一题多解”的思考题。如《三袋麦子》一课的课后思考题便是: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这个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说出道理,是允许见仁见智的。
三、编写实验教材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
过去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偏、旧,而实际收效甚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标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自主性和整体性,为我们构建教材体系、找准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不是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形成技能和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语文,而不是“研究”语文。教材编写要削枝强干,简化头绪,突出几项最为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让小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和口语交际。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构建教材的体系很有意义。过去教学目标单一化,而且呈直线发展,虽然明朗,却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读写能力是技能性的,光懂得道理不行,还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标准”的课程目标设计,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我们认为,如此设计出来的目标体系,变“目标单一”为“目标整合”,变“直线发展”为“螺旋上升”,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构建语文教材的体系自应以此为准则。
从这一语文教育的理念出发,我们编写母语教材,不宜过多安排语文知识和规则条例,也不宜安排繁琐的“套题”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课后的练习设计宜简约、实用,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实验教科书课后练习的设计,主要突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了描红、仿影,突出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练习的设计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如本册教材的写字,我们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几条笔顺的规则,而是不惜篇幅,在教材中展示每一个生字的笔顺。看起来这个方法似乎“笨”了一些,然而我们认为,只有在写字实践中坚持一笔不苟、严格训练,才能扎扎实实地打好写字的基本功。试想,小学生在低年级所写的一千多个字都能做到笔顺正确,将来再写别的字,倒插笔的现象还会多吗?
此外,我们构建的语文教材体系应当是开放式的,应有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课内外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我们所选课文内容比较广泛,古今中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在“读读背背”中,我们安排了如何用拳头记大月小月及九九歌等对儿童有用的知识。课后练习也有所扩展,如学生学了《秋姑娘的信》,我们便要求学生“采集几种落叶,说说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学了《三个小伙伴》则要求他们“演一演”。
四、编写实验教材必须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自应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相匹配。
就拿汉语拼音来说,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多数孩子入学以后很想学习汉字,但是前一两个月却要面对一大堆拼音字母。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标准”说得很明确:“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为落实这一要求,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我们创设了帮助学习声母、韵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之中,并辅以琅琅上口的语境歌,就能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在学习程序上,我们采取了拼音、识字“双线并进”的编排方法。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以拼音助识字,通过拼读生字注音又巩固了拼音,收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效果。如此安排,小学生一入学就能学习一些基本字(或部首字),既为今后的识字准备了部件,又满足了他们(包括家长)渴求学习汉字的心理。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读书、写话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怎样做到既增加识字量,又不致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呢?“标准”提出的“多认少写”是符合学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儿童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既缓慢又很吃力,相对来说多识少写就要轻松得多。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用这样的方法共安排了305个生字(其中只要求认识的137个,要求写的168个),比过去第一册的识字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标准”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经验,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其理念是鲜明的,框架是全新的,目标是明晰的,眼光是前瞻的。我们对“标准”的学习刚刚起步,领会得还比较肤浅。我们在今后教材编写的实践中,决心更加深入地学习“标准”,领会其精髓,感悟其理念,力求将“标准”的理念创造性地物化为实验教材,为实验区的师生提供优质的语文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