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一场引领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报告
        ★★★★
【字体:
一场引领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报告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亲临嘉兴市第六届“南湖之春”小学语文专场进行指导,并给全场700多人作了题为《从摇摆走向平衡——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报告,这是一场极其精彩的报告,它像一场及时的清新的春雨浇灌了稚嫩的芽儿,为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者们鼓起了勇气,指明了方向,它必将能很好地引领教师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 最新的“新课标”修订意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改革的精神,成为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前不久沈老师刚参加完全国“课标”修订会议,他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向老师们传达“课标”修订意见,充分体现出领导对新课程实验的关心。他说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调查显示,人们对它的认可满意率达到93.5%,认为“新课标”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较妥当地处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次修订中对原有的大针方针和基本思想没有变,但在许多细节上较切合实际地作了调整,重点调整的有十多处。涉及到“前言”、“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这是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结合实施中的问题、困惑提出的意见,也足以表明了新课程所持有的“尊重”、“务实”、“发展”的新理念,这为我们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探究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提供了保证。

二、 最实的“新课堂”改革思考沈老师深入改革的第一线,进课堂听课、调研、座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手资料,也了解一线老师在改革中碰到的困惑、疑虑,感受到实验老师在摇摆中摸索、在摇摆中前进的艰难。他的报告就是最实、最快、最亮的指路灯。 

1、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与落实,努力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沈老师列举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上比较常见的几个摇摆问题:一是教材中应有的人文内涵没有认识到位,教师仍然是以教材、教参为主,忽略了生本因素、时代因素、发展因素,有些课文解读的观念已经陈旧,没有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来看待课文、研究文本,要知道那些“关怀弱势群体”、“追求美好生活”、“创设环保意识”等等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孕生的,新课堂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二是课堂只注意人文因素,不重视语言因素、语言实践,语言文字训练没有落实到位,虚晃一枪,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割裂,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的语境中感受、体验内在的人文精神。三是有些公开课光考虑课堂教学形式的生动,不考虑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的效益,因此大多出现了课后再去补课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沈老师从《女儿的作业》和《谈美——给青年人的一封信》谈起,要求我们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与落实,努力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努力做到二个防止,就是既要防止人文精神的失落,又要防止语文本体的弱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建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喜欢语文、学会语文。语文是功利的、实用的,但是语文也是科学的、规律的;语文也是审美的,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归宿,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立足语文、回归语文、返璞归真,才能提高人文素养、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2、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当我们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合作”学习,迷恋于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时,也发现了许多令人尴尬的现象,吉春亚特级教师将其概括为“四无”: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答案丰富多彩而无“准”度,说演成为主角而无“效”度,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针对学生学习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沈老师提出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他认为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防止散漫、随意、表面热闹和肤浅。的确,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已经看到了那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秀的东西,并且已经付诸于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今天沈老师的报告更使老师们感到亲切、感到踏实。同时沈老师还提出要建立一些课堂教学的新常规,譬如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修正自己的想法;专注地参加小组活动,善于合作,互相谦让;赞赏同学的表现等等。

 3、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努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像阅读与表达本身既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又是一种实践的能力,作为语文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等,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需要不断强化它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沈老师就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做法,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以探索适合新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在识字教学上,根据小学生实际,他提出了以下五种识字的新经验:(1)先听记、后阅读,听记在前,阅读在后,在阅读中识字;(2)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识记;(3)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字形分析,鼓励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识记生字,体现记字是学生个人的行为;(4)促使学生将生字编成句子或短文,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5)努力调动学生的课外主动识字的情趣,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并做些识字记录。

在阅读教学上,他提出了更多的具有实践操作的办法:(1)让学生自读课文、多读课文,加强感受与积累;(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披文而入情”;(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形成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对话的和谐氛围;(5)多元解读文本,注意价值趋向;(6)在阅读过程中有机地适当穿插写作的练习;(7)结合课文,有心地收集资料,恰当有度地拓展阅读…… 沈老师提出的这些实践的经验、办法,符合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让他们较多地接触感性材料,参加感性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把握语文规律,这比学一些理性知识更有益处。 

4、建设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自然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已经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的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沈老师要求实验教师在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用好教科书,防止过度地发挥,语文课堂应该洗去铅华,返璞归真。教师首先要做到“五还”,即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让课堂“活”起来;其次要把握“五还”的内在联系和实质,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一台阶,完成更高水平的“动”,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