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字体: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辽宁省教育电视台<空中家教>讲稿实录:
                                  
                                   抓住人物的特点写
                            -----------写人类习作指导(一)

     电视机前的高年级同学们,你们好!当你成为一名高年级学生的时候,你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与日俱增,其实这正是作文综合能力提高的体现。可是也有许多同学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慢,经常因为这件事感到烦恼、感到茫然,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吧!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什么内容呢?别急,请看大屏: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道问题,看看你有没有自己的答案呢?
  (投影内容:你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吗?)
   好了,同学们你一定会说:这是不可能的。确实如此,很早以前,古希腊的一们哲学家就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迥然各异,各有各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其形状、颜色、大小、筋脉也不会一模一样,完全相同。那么同样的道理,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也是这样。以人的外貌来说,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父母和亲友也能根据细微的差别准确无误地认出他们。这就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外貌是这样,那么人的语言呢?行为呢?心理呢?答案自然是也是肯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这样“人”才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明白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关于如何人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悟出点如何写好一个人的方法来吗?让我们来一起概括一下吧!
    请看大屏:
    对了,那就是要(屏幕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人物的哪些特点呢?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今天我们就前两个问题重点学习。即: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和语言
    那么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的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外貌描写吧,我读过许多高年级同学的作文,今天摘录了几个片段,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看后你不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请看屏幕:
    下面是两个同学写的“弟弟”
    1、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弟弟。他今年八岁,上小学一年级。红朴朴的脸上嵌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笑嘴边还有两个小酒窝。
    2、一双水灵灵,充满了孩子气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圆圆的耳垂儿,以及一张能言善问的嘴,组成了一个充满稚气的面孔。这就是我的弟弟。
   (读了以后,感觉怎么样?从上面的两段话里我们不难感受到,虽然他们写的都是小男孩,但确实让读者感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孩子,原因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一笑嘴边还有两个小酒窝”,“高高的鼻梁,圆圆的耳垂儿”……就这样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弟弟便鲜明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了。
   让我们再看下面的片断:
    一次单元考试,我们全班同学都不知道考试的结果怎样。上课时,你带着满面笑容,拿着考卷走进教室,双眼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您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从您的眼神我们看出您的高兴,就知道您在表扬和鼓励我们。
老师,您的眼睛经常布满血丝,您那眼睛告诉我们,您经常熬夜。看着刚发下来的作业上的批发符号,我们知道,这符号上凝结了您的多少心血啊!
    (在这个片断中,小作者并没有从全方位描写老师的外貌,只是抓住了“眼睛”这样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他的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当同学们考试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的进修,老师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这时老师的眼睛好象在“鼓励”大家说“继续努力吧”
    当老师的眼睛“布满血丝”的时候,老师的“眼睛”又好象在说:你们的作业我都认真地看过了,还给你们做了批改。
从小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上看,老师的眼睛确实是会说话的,而且学生们也“听”得懂老师用眼睛说的话。由此看来,师生的心是相通的,学生对老师是理解的。不仅如此,读者们还会透过小作者多次描写的那双“眼睛”,看到那位老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精心培育下一代的美好心灵。
    由此可见,写外貌不在全,而在精。
    刚才列举的都是我们习作中的例子,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有没有这样的好例子呢?
    请看屏幕:
   “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眉头拧成了疙瘩。”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你想到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内容了吗?对,《金色的鱼钩》。这几处外貌描写,除了第一外的全方位绍写在前面外,其他几次都散在故事之中。它们虽然笔墨不多,却对老班长的崇高境界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对革命的赤诚之心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这种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描写人物外貌变化的写法,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来自课文里的片段: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圆,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时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细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这是鲁迅《故乡》中闰土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却发生了如此的变化,作者是结合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遭遇来进行刻画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童年时代的闰土“紫色圆脸”“手捏一柄钢叉”的“小英雄的形象。三十年后,却就了“灰黄的脸”“松树皮”的手,象是个木偶人。这样通过人物的脸色、表情、衣饰、体态的巨大变化,表现出了人物的苦难命运。

    在你的习作的小镜头里,不仅要拍下静态的外貌(肖像),更应抓住动态的外貌(神态),因为它们与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在刚才几个片段的赏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吧!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呢?
    请看屏幕:
    外貌描写是指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姿态和神情等方面的描写。写外貌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果戈里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写外貌最忌讳的是“公式化”“一般化”“千人一面”
再告诉同学们一个窍门:写外貌要注意写好眼睛。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外貌,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大家想一想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

    刚才我们学习了怎样写好人物的外貌,那么怎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我们都知道(未完待续)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