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三层次导探式”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
【字体:
“三层次导探式”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三层次导探式”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周宏林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句话就是强调要使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就一堂语文阅读课而言,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笔者实践后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即:紧扣一个“疑”字,抓实一个“探”字,落实一个“行”字,形成“三层次导探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激疑求悟,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老师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说明学生正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已找到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所以说:“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笔者认为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学法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1、引导学生学会自探。笔者觉得在传统的备课中,我们往往只是凭教学中的经验去主观臆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多的是从教材的角度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教师讲的,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师不讲。教学时,一般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上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但总是优等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看似热门,大部分中下等生仍是海面下的“冰山”。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课堂布置应根据学生要求,自探课文。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使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想弄明白的需要和焦虑,学习到这一部分时,必然会特别注意,主动参与。

2、课上鼓励学生质疑。课堂质疑是学生自主参加学习的重要途径。质疑是一种能力,有差异性,即使是后进生也往往能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提出许多有价值深度的问题:第二次比赛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先败第一场?(《田忌赛马》);鲁肃是东吴的谋士,反而帮助诸葛亮,能说明他忠厚老实吗?(《草船借箭》);穷兄妹俩有自己的旧钢琴怎还穷呢?(《月光曲》);……这些问题老师有时都没有能充分考虑到,说明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质颖,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众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而这种勇敢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笔者曾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董存瑞为什么不想主意找根木棒支撑炸药包?”引起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羞得满脸通红。说实在话这是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如不作回答,势必会伤害这位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会给全班的同学造成一种心理误导,以后谁也不敢大胆提问题。作为老师,笔者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想法是有可取之处的。然后再引导同学齐读“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一句,让学生去体会当时情况万分紧急,董存瑞已没有时间再想其他办法了。这样在课堂中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疑问,找出其闪光点,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尊严和价值,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敢于提问、敢于表达的学习精神。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琐碎的,有的甚至离题万里,作为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每个问题都直接作出回答。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系统论”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对疑问进行综合归摄:哪些疑问与教学目标无关?哪些与教学目标有关,但不在点子上?哪些紧扣目标,在关键处?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生掌握要围绕学习目标去自探、去思考、去发现问题。

二、分类导探,指点学生自己走进教材

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难点、疑点,如何有针对性因“疑”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都感兴趣,在学习中各得其所,这是本模式实施的关键。在教学《田忌赛马》时,笔者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的。

1、伙伴间导探。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完全能理解。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者放手让学生表达。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笔者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对“赛了几次马”,“每次结果如何”“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等内容已基本理解。教学时笔者组织同学同座间、伙伴间互说互评,在较短的时间内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使每一位同学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使后进生与全班同学处于平等的地位,自尊、自信,尤为活跃主动。

2、小组内导探。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全班有近半同学对于为什么调控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这一学习重点已基本了解。教师再重点讲解训练,这部分同学既会因为基本理解而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同学一组(每组都有一两个初步理解的同学)开展讨论。由理解的同学分析示范给不理解的同学听,课堂气氛热烈。理解的同学因能当“小老师”而感到自豪、高兴,十分“卖力”;不理解的同学由于在同学间的讨论,缺少权威的影响,相对宽松自由,边说、边问、边争论,不同层面的学生,各得其所。既培养发展了优生的分析讲解能力,又保证了几乎所有后进生基本理解。即使是老师也不可能向不理解的同学一一提问,而分组由小老师点拨引导,同时在十多个平台上操作,每一个同学的疑问基本都可以得到解决。

3、“小老师”导探。“调换了出场顺序不一定能转败为胜”全班有几位同学在自探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教学时,笔者让这几位同学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自己理解的思路,引导全班同学找关键词,画阵势图,感情朗读,一次点拨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齐威王胜后非常得意,骄兵必败,这是孙膑计策成功的关键。”辅之以小组讨论,由理解的同学再当组内小老师进行辅导。为争当组内小老师,每位同学都听得专注,讨论投入,争论激烈,表现了极强的主动精神。

4、教师导探。本课的训练重点为“理清文章的条理”,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表现孙膑足智多谋的,在了解中发现全班几乎没有一个学完整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者首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方法:注意中心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形成组内统一意见。接着,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大讨论,小组间竞赛,学生积极性高涨,个性张扬,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分类导探,让学生充分显示个性,更离不开老师的方法指点,如小老师的辅导方法的提示,小组讨论的组织等;也离不开各类媒体的结合运用:如学生对“齐威王的马快不了多少”理解不够真切,教者及时运用灯片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一目了然;还离不开语文能力的相机训练等。总之,就是要体现“生本位”的教学思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部分学生会的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教师指点方法,放手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发展学生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悟而探行,鼓励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完例文后,教者应及时指导学生跳出教材,走向生活,在阅读、写作、交往中实践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结合《白扬》、《高梁情》等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明白:原来借物喻人就是这样写的。当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时,给学生实践机会,联系生活实践,抓住某一事物特点,写一篇借物喻人的作文。全班鸦雀无声,不到半堂课,一篇篇有感情,构思较严谨的作文便写出来了。定作速度,作文质量是平时少见的。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不少同学对晏子的辩论技巧非常佩服,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电视大专辩论会、开展班级辩论活动。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组织同学观察朝霞、晚霞……

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带着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进生活,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实践、去运用,对于当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曾这样写道:“人们都赞美晶莹无瑕的白雪,但它却遮盖了世界所有的丑陋……”独特的观察视角,带有反叛色彩的创新意识,是很难在封闭的教室里培养出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