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后进生,不少老师习惯于只是从后进生身上下功夫,处理得好,也能收到效果。但我们认为这决非长远之计,理想的做法还是坚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学生本人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疏导法入手。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孩子的影响比不断更换的学校老师更持久,更深远。所以,学生后进与否与家庭教育的好坏是有直接关系的。
曾教过这样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差、性格暴。这绝非学校造成的,也绝非单靠学校所能改变的,必须进行家访,找出“病源”,让其家庭充分配合。当然,对后进生的家访,最好带上“礼物”——后进生的闪光点或所取得的进步——这有助于改变其家长的心理惯势。因为后进生的老师进行家访,“告状”的居多,致其家长见老师来访既感激又厌烦,对子女则生气加无奈,家访也就最多起“止痛片”的作用了。那一次,班主任就带去了这样的“礼物”:在一次音乐教学中,发现该生又做了本该批评的事——大家都在认真视唱,他却连歌带“舞”,双手在胸前不停比划。班主任正想暗示他,但却发现其手势不错、节奏感强。下课后,班主任跟他说:“近来,我正愁国庆歌咏比赛时,我们班缺一个指挥的。刚才,老师发现你是一个合适的人选……”班主任就将这告诉其家长,称其子女有这方面的才能,请其配合要子女为班集体服务。效果立竿见影,家长对其子女如何爱好音乐,甚至几岁就会哼歌等等津津乐道。家访超额完成:不但了解到该生生性急暴的原因(家长打架乃家常便饭,殴打子女更是屡见不鲜,甚至有一次用麻包裹住该生,浇上汽油,准备点火。无论是动真格还是做做样子,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都一样是无可估量的),而且,在与家长“短兵相接”之后令其基本上认识到错误。“病因”找到了,“下药”就容易多了。
家庭之外,学校里面的老师、同学对后进生的看法也直接影响着后进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因此,改变后进生不能单凭班主任单枪匹马,应群策群力。
还以上面提的后进生为例。家访归来,班主任即邀约所有科任开个碰头会,将所了解情况告知他们,要求教师们一发现该生的闪光点就给予及时表扬,万一需要批评也不要当众,并应采取先表扬再提醒、批评的方法;备课时应设计好该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对其进行提问,并注意对其进行鼓励、启发,增强其自信心。
后进生周围的同学也是个重要因素,班主任召开班队干部会,让他们道出该后进生的优缺点,然后问他们该怎样帮助其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追赶成绩。他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决定:班队干多接近他,多让其参加课外活动,学习委员等逐渐帮其补课。而且,针对其爱跟班队干部作对的情况,本学期设每周一班长,班长以下干部由班长自行聘任,任职前书面汇报组阁名单及该周准备完成任务的计划。当然,该后进生也在“轮周班长”的名单上。
由于家庭及师生的配合,该生同意了接受当歌咏队指挥的培训。在国庆节的歌咏比赛中,不但该班获第一名,该生也获指挥奖第一名。这不但使许多人(包括家长)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令其树立了信心。由于老师和同学不断为他“开小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第四周担任班长时,他不但带领同学为学校、为敬老院做好事,还组织了《老师,我进步了》的中队主题会,参会的老师和家长无不为他及其他后进生的进步惊奇不已,在场的同学也无不大受感染!
不过,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在更换班主任或该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时,原班主任应主动向下一班主任提供该生的详细情况或资料,以求教育的连续性。有条件的,还应在更换班主任后跟踪教育一段时间,以避免其由于环境或条件的变化而“老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