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突然离校,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返校。其间,了解到近半月来,她跟一社会青年李某平时有较多的接触,根据同学提供的情况,我找到了对方的居所,李某的母亲称其子昨日离家后也未一直未归。李某家系外来暂居人员,三口人挤居住一片破败的两间出租屋中,无固定工作,平时帮助其母摆小食摊儿,据其母称,其子多与女孩儿交往,说不上小A是哪个。小A平时虽然谈不上表现优秀,但也不是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再者,小A相貌不错,家境也可以,而且是一名大专生,却会看上和信赖这样一个外来无业游民,令其家长大为光火。
小B,因病请假“回家”就医,假期结束却未按时返校,紧接着,其父却来校询问最近女儿的情况,称小B自几日前回家取钱后一直未再与家联系。因小B请假前在本校医务室就诊过,其请假时履行了正常手续,出具了医院的诊断证明,应该说小B确实病了,但她去哪儿治病了呢?一天后,小B携带医院证明返校销假,在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得知其在一名朋友所在地医院进行的治疗。该友系一名退伍军人,是先前的笔友。如此轻易的就对他人产生好感且产生依赖,小B的行为看起来也有些令人费解。
多年以来的教育管理中,我曾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众多的家长和老师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对教师和家长的意见总是持怀疑态度甚至抵触情绪,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尤其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明显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然而对陌生人,尤其对异性却表现出了强烈的交流愿望,非常轻易甚至“令人费解”的就可以对对方产生情感依赖,而在众多的案例中,对方多是社会闲散人员甚至有些是社会不良青年,但往往这些并不为女生们所熟知甚至未曾试图去思考和接触这些问题,致使这些问题成为交往的隐患,也使得许多幻想着“纯情”交往女生幻影最终破灭,甚至产生一些有悖于初衷的令人遗憾的结局。因此,少女应学会与异性交往,其中,教师和家长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异性交往成为青少年交往的焦点:
处在同一社会,学在同一校园,朋友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本属自然,然而,与异性交往却成为师长关注、学生敏感的焦点话题,由此而引发的“早恋”的争执也“无果而终”。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学生的“交友”问题成为一个“课题”,尤其是女生,也成为家长担心、老师操心的一个群体,为什么青少年会如此关注和倾心于此呢?
1、与异性交往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权利。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内骤然巨增的激素使他们产生了渴望接近异性的需要和愿望。例如许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感受和困惑:“不知为什么,我经常注意一个男孩(女孩),我特别想和他(她)接近。跟她(他)谈话或者交流心情感觉特别轻松和愉快。”家长和教师要知道,这种渴望并不是错误的、下流的,它像吃饭、睡觉、出生和死亡一样普通、自然,是一个人心智发育正常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异性交往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权利。
2、青春期特有的年龄特征和学校集体生活环境的矛盾冲突,促使青少年尤其是女生转移交往视线。
首先,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会产生“私人心灵空间”的需要,这种空间是“封闭的”却又是“沟通”的。其中是属于青春期女孩儿的小秘密,她们既希望这个空间是“安全”的,却同时又有其中的“秘密” 与人交流,有人同享的愿望。而女生之间极易产生嬉笑、轻视或者传播的情形,使得女生之间的友谊极不稳定,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矛盾尖锐。对于父母跟教师,青少年更加忌讳将这些“幼稚、可笑甚至有些犯罪感”的东西告诉他们,深怕招致“教训”。所以这些“私人空间”大多不愿意为同伴知晓,更不愿告诉师长,向异性倾吐成为需要,寻找“可谈之人”成为其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之一。
其次,青少年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表现在交往上成为与异性交往的“动力”之一。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攀比欲和嫉妒心,女生尤甚。“周围的许多同学都是成双入对的,可是我还没有男(女)朋友,我常常被一些同学嘲笑。我是不是应该也交一个男(女)朋友。”有些学生把有没有异性的注意当作能否获得他人肯定的标识,有些女生之间关系紧张,由于看到某些(个)异性与对方接触,也当作一种“较量”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理,发誓自已一定要“超过”对方,从而过分注意与异性交往;有些女生因为喜欢某一个男生而得不到对方的“青睐”,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并刻意在对方面前“炫耀”等等,这些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一些不健康的异性交往心理造成的。
此外,贪图享乐,寻求庇护,情感转移和影视文化的宣传是许多少女走近异性的直接原因。学生时期是相对清贫的时期,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溺爱造成的高消费、高浪费的习惯,使得其往往对有限的消费资金感到窘迫,而许多不良人员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同时独生子女娇纵的不良习惯,经常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也常有“欺软怕硬”的事情发生,有时,一个“男朋友”,往往能给许多人心理上造成一点儿压力,因此,取得一个异性的庇护,成为一些常常感觉在同学中地位“低下”的女生的“腰杆”;而现时期许多描写校园纯情的影视文化,更给了青少年一个浪漫想象的题目,尤其影片中多是肯定“校园爱情”的场景和“白马王子”的形象,使得众多本已处在人生幻想鼎盛时期的少女们,更是对此趋之若骛;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分明的界限,多数只重视满足子女的吃穿,缺少与子女交流的习惯,使得自小心灵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的青少年更希望有人能去注意她,爱护她,关心她,但往往又多是注意表面的东西和情感的满足,所以,偶尔一次“倾心而谈”往往使得她们“感受”颇深而陷入“情网”。
二、不良异性交往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异性交往从积极的意义看,正确的异性交往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必要的,首先,智力方面。男、女生在智力类型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异性交往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其次,情感方面,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最后,个性方面。只在同性范围内的交往使人的心理发展往往走向狭隘,异性交往则更能丰富我们的个性,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 因此,异性交往有利于扩大青少年生活交往的范围,增强与人沟通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上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但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缺陷和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异性交往多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为学校和家庭遗憾。
1、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给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在异性交往中,在校女生与校外异性交往的情形居多,其中又不乏社会闲杂人员,近些年来,因为此类交往引发的少女被骗、女生违纪现象多有上升。
小C是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的学生常会受到校外异性的“关注”。一天下午小C突然“失踪”了,学校与其家庭和亲朋取得联系,没有消息,最后了解到近来小C认识了当地叫李X的青年,第二天在城郊一个村子里,我找到了李X的家—— 一个破败的院落,其父是入赘来到这个村子,与其外婆住在一起。其母称李X在一家工厂做临时锅炉工,在厂子里有单身宿舍,平时很少回家。我们与李X所在单位取得联系,单位保卫科在李X宿舍找到了小C。小C是在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李X,李X称其是单位的业务员,家庭比较富裕,其爷爷有一小楼,家里开着一间铺子,家里已经给自己买了商品房,并带小C去看过(实际是其朋友的)。小C家境贫寒,但却极爱虚荣,平时宿舍同学有的,她都要有,即使是火腿肠这样的东西,别人如果买一根,她一定会买两根。李X出现恰恰满足了她的需要。当把李X的实际情况告诉小C后,她显得极为惊讶,转而坚决不相信这是事实。
在与社会上的异性交往中,多数女生都出现过分相信对方的语言,轻易的接受对方的“理由”,听信对方的“辩白”,短时间内就会产生“情感依赖”,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的现象,极少去了解对方的背景和人品,往往是发现“真相”时,多数已经产生“情感依赖”,即使离开,也使自己的情绪出现波动,心态失衡,出现“感情纠葛”的状况。
2、缺乏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自我把握,过早的感情纠葛容易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 早恋易得精神病。研究表明,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会为日后患上精神病埋下伏线。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专家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这些少年人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抑郁症及酗酒的精神病。这项历时4年的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被男女的感情关系所伤。研究显示,感情纠葛使女孩子发展成抑郁症的机会增加了三分之一。在我们周围也不乏因与异性交往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交往导致情绪变化异常,有些因为对男女生关系的变化不能接受而导致情绪失常的现象。
这一切都表明,处在校园中的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感和爱情的正确理解,同时缺乏与异性密切接触的健康心态的自我把握,往往会对双方的关系把握失控,出现许多自己不曾考虑和难以排解的问题,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使自己陷入现实和想象的矛盾中,造成心态失衡。
三、与异性正常交往,青少年要保持良好的意识。
虽然异性交往是青少年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许多干扰正常交往的因素,却需要青少年一定要把握良好的交往尺度,使其确实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要端正交往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与异性交往要多注意汲取对方在学习、品质和个性发展上的优秀的东西,旨在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要摒弃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交往动机,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2、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分清良莠。 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给自己的安全带来隐患。
3、关系要疏而不远,正确把握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有不良倾向,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正常状态,或者暂时断绝接触,给自己和对方冷静的空间。
4、社会交往应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要谨慎对待不明身份人员的交往请求,尤其要克服网络、笔谈等虚拟交往环境中那些虚构、浪漫的语言,避免安排单独见面,发现对方有不良倾向,要果断中止交往。
总之,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一堂必修的“社会课”,期间需要逐步树立良好的交往意识,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同时,学校和家长也不要视异性交往为虎狼,要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异性交往。倡导学生健康的广泛的交往,积极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各种健康的交往环境,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淡化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好奇。并积极教育和提醒学生注意交往的尺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