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新的感觉。这次颁发的课程标准,与以往各种版本的教学大纲相比,是历史上最好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语文观、教学观和课程观,切中时弊,充满时代气息。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又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蓝本。标准既有原则规定,又留有余地,给教师留了许多创造的空间。
2.辨证的思维。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了新的界定,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比较好地解决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有人把语文素养的要素分成5项或10项,请大家注意,这些要素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是可以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的。
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有利于纠正过去的一些片面的倾向。倾向之一:单纯从语言形式上学习母语,搞纯语言技巧教育,淡化甚至漠视语文的人文性。倾向之二:脱离母语学习特点,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与语言无关的学习内容上,导致新少慢差费。课堂上,学生莫名其妙地探究,稀里糊涂地合作,漫无边际地讨论,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
3.语文的特色。这次课程标准比较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色,重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同时吸收了许多新的成功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概括起来有三个重视:一是重视语感,即通过接触语言,敏锐地感知语言材料传递的思想、情感、知识等人文内涵。二是重视积累,即把语言文字与人文内涵俱佳的优秀作品积蓄于胸,以求“厚积而薄发”。三是重视交际和表达(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即根据交际需要,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本人对课程标准主题思想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依然以培养孩子理解和使用母语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端正学习态度 研究解决问题
1.要有历史的态度
课标内容是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终结。现行课标是实验稿,不是试行稿,更不是最后定稿。实验区的老师在注重教材教法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要对课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提出修改和完善方案。
本人认为,课标中的有些理论和概念是互相冲突的,解决得不好会使一线语文老师无所适从。例如,探究性学习是各门课程的热门话题。探究讲求理性思维、追根究底;语文教学重在形象感知、自读感悟,这两者要在同一过程中出现,不是冲突了吗?又如,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但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母语学习更注重的是正确、规范,主张模仿和继承,如何解决教育的个性化和语言的规范性矛盾?
语文教学很复杂,固有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标准的颁布突然自行消解。
2.要有研究的态度
即使是普遍认可的正确的观念和理论,在实践中依然会遇到许多理论和操作上的困难。
例如:识字教学“认写分离”被写入课标,各种课标新教材都采用这一原则,只不过“分离程度”稍有差别。但“分离”是为了“统一”,只有学生在头脑中对一个汉字实现了“音形义的统一”,才算真正完成对这个字的“认识”,而写(或“应用”)是巩固“音形义的统一”的最好途径。那么,“分离”后什么时候“统一”,又怎样“统一”?认字多了干什么?提前认字效益到底如何?
又如,提倡自由写作,淡化文体,这是对的。但作文一定是有文体的,这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打破以语言训练点为线索的习作训练序列后,如何建立新的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
再如,在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时候,语文知识有没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学到底需不需要语言知识?教那些知识,如何教知识?
以上这些具体的问题,在新教材实验中一定会碰到,希望老师们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实验探索,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3.要有实践的态度
改革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语文课程改革有方向,有理念,但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套路,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优先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的全面转轨、落实新的教学评价观念等。然后研究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学一点,用一点。对理论学习可采取实用主义的办法,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为目的,对理论本身“一知半解”也无妨。
学习“进口”的理论可采取“洋概念,土理解”的策略。谁能说清楚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有什么本质差别?既然是差不多的意思,那么在实践中只要记住“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才能,对不同才能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行了。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这次培训仅仅是为我们学习课标,理解教材提供思路和范例。学习是教师永恒的、终身的任务。课标学习和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标要只有与提高全面素养结合,才能产生效益。
通过实施新课程,我们不仅希望提高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相长,不进则退。当学生问你“老师,这学期你有什么进步”的时候,希望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肯定的、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