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试谈如何根据课标精神创造性地使用原有教材
        ★★★★
【字体: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试谈如何根据课标精神创造性地使用原有教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出台,而相应的配套教材才刚刚起步,校内大多数学生使用的原教材的滞后性显而易见。教师如何运用原有的"老教材"实践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课程资源的"实施者、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开发者"呢?这对于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谈谈我是如何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对原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
一、发挥教材中的范例优势,诱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场所,语文教材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并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的性质和数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原教材中有一些课文,选自名家名篇,学习这类课文是诱发学生读书欲望的良好契机。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一篇引出全篇:如在学生学完《丑小鸭》、《守株待兔》后,可以它们为叩门砖,介绍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在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草船借箭》后,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可以一篇带动多篇:如在学完《白杨》后,介绍学生到课外书上查阅赞美白杨的其他散文、诗歌,甚至学唱阎维文的金曲《小白杨》;在学完《题西林壁》后,介绍学生背诵《咏华山》等其他咏山的古典诗作。还可以一篇关注该作者的其他篇:如在学完《卜扇子o咏梅》后,介绍学生阅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沁园春o雪》等其他气势磅礴的词作;在学完《草原》后,可介绍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满腔热情投入课外阅读之际,我们应不断予以关注,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准备如何解决等。待学生的课外阅读告一段落后,可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故事,或让学生学习评价书中人物;也可组织读书知识竞赛,让学生自己主持,既检查了读书效果、总结了读书要领、暗示了读书方法,又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舞台,更重要的是,还激发了学生再次投入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一个民族不读书,历史会惩罚他;一个人不读书,命运会惩罚他"。教材上的课文篇目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如果我们经常引领学生透过这些窗口欣赏前面的"书山学海",何愁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代读书人",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quot;呢?
二、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促进学生发展信息素养
"衡量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他是否学会了终身学习"。教育信息化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但只有在学生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也就是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后,才能把终身学习变成自己的责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呢?我们巧妙利用了原教材课文中学生自主发现的知识盲点和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利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如在学习《恐龙》一课时,很多学生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学课文,他们提出了很多自己很想弄懂的问题,如遍布地球的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神秘消失?恐龙到底有哪些种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如何?这些恐龙的名称因何而来等等。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微机房,到校园网上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以便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结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从校园网上获取了大量信息,并能试着取舍信息,给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利用获取的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后续学习中,一旦遇到感兴趣而又一时弄不明白的问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校园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了。
我们觉得,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在此过程中,初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拓展教材中的时空限制,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quot;
如果我们潜心钻研,就不难发现原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含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沟通的有利因素。如在学完《草原》一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以《走进草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哪儿?哪儿的草原最大?促进语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歌颂草原,可进行诗朗诵,可用彩笔绘画,亦可引吭高歌,促进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联系;第三步,大讨论--如何保护草原环境,促进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联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上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冲破了仅限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的限制,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
四、挖掘教材中的宋哪诤睦⒈矶捞靥逖?br>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quot;的要求。
原教材中选编了相当数量的童话故事,有反映自然和人性美的,有闪现童趣和天真的,也有蕴含哲理和为人之道的。如果我们本着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引导孩子学习这类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可能会有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如原教材中有个家喻户晓的老故事《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按照惯例,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都要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想象的内容大致都是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知道自己错了,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显然,这种想法与本课寓意相符,也与老师的期待相合。可是有个学生却偏偏认为"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老师先对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示肯定,然后微笑着请学生说说原因。原来,他想象中的青蛙从井口跳出来后,发现周围的河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河面上漂着不少死鱼,而且自己的很多同伴惨遭人类毒手,被活生生地捉在菜市场上,或变成美味放在饭桌上。青蛙觉得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哪!
多么切实而又独到的见解!学生能赋"老课文"予"新内涵",他们也是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开发者呀!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冲出教材、教参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就打断学生与课文寓意不符的想法,不给他继续阐明原因的机会,那么,师生就不可能共享后来这番新颖独特的精辟理论,从而带给大家超出文本许多的发人深省的启迪。所以,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我们教师自己!
总之,尽管学生手中的原有教材暂时落伍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进步伐,但是只要我们本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开拓精神,在充分尊重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深入开掘出原教材中潜在的魅力与价值,就会使"老教材"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就会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而创造出"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的"奇迹"。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