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美术论文 >> 资源正文
做好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字体:
做好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赵素霞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做好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平谷六中         赵素霞
新的课程标准和课改理念,为教师确定了新的角色定位。即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同时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从而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
预习,就是在讲课之前先阅读、粗知要学新课内容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自学的尝试和演习。预习的目的,一是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二是凭借原有的知识、能力独立扫除学习“障碍”,尝试性的解决一些浅易问题,检验自己的学识水平,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有效地搞好课前预习,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有的放矢。
1)初读:回顾上节或上一单元学过哪些知识。回忆不起来的翻翻上节的课堂笔记或学习小结。泛读教材,预测所学和要学新知间的联系,做好课前准备。
2)细读:读进去,圈点勾画。在浏览新课的基础上,再次边读边圈点勾画。把自己读不懂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划出来,把自以为重点的标出来,甚至在旁边简要地写几句认识或体会。
3)略读:读出来,自问自答。在细读的基础上,再默读一遍,并将新课归纳成几个问题,自己逐一回答。如:新课内容应怎样概括?印象较深或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旧知识有何联系?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思路是什么?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听课时特别注意的?¼¼这样通过自问自答,就能对新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听课时也就不会茫然无措。
4)作预习笔记。将上述过程中的要点分别记下来,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对照、印证。
2、引导、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其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1)希望得到师生首肯的期待体验。预习中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究竟对不对,完善不完善,都会恳切的期待老师的赞赏,这时也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好时机,更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
2)品味自我成功的喜悦体验。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探求而取得成功、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赞赏瞩目时,都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这种体验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向老师夸奖的高度发展。
3)产生茅塞顿开、别有洞天的惊喜体验。学生预习新课常会遇到一些靠自己努力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如果老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情景、指点解题关键、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而惊喜之后加以反思,必然会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3、掌握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度。
预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其重要就对预习提出过细过深的任务要求。预习过细、花时间太多,多数问题如果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学习就会觉得没啥可学了;预习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总是解决不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的情绪和积极性。但也不能太粗,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掌握好预习的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学生还不会预习的时候,最好在课内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要领,然后逐步将预习放到课外。
2)预习题的数量要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3)预习的范围应包括;复习相关旧知;了解新课基本大意和内容;找出疑难和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只有做好了课前预习,才能强化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强化自我进取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这也是预习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