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美术论文 >> 资源正文
自主探索、交互研究、整合创新
        ★★★
【字体:
自主探索、交互研究、整合创新
作者:唐培杰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自主思索、交互研究、整合创新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鉴于我们职业中专学生特殊性,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提出问题--交互研究--整合创新--课堂小结”。本项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出既适合我们职业中专学生身心发展又具时代特征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职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职业中转的学生,大部分在入学时成绩欠佳,数学成绩多数在30~50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低,因此造成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当今教育的整个势态来看,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落后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我们面临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职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提出问题--交互研究--整合创新--课堂小结。
三、职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四、职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数学教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交互研究: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6、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评议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包括如何选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或听众就其工作的提问。由“专家评议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职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本次实验教师主要有唐培杰、周世伟、李振丽等人,在实验阶段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周、李老师先后退出。实验班级有机电九班和微机二十一班。从近一学期的实验来看,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已逐渐养成自己阅读、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但是在问题的提出上尚有很大差距,所提问题缺乏实质以及概括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从测验成绩和试卷分析来看,部分学生在能力题方面进展迅速,但同时在基础题目上失分很多,分数和以前相比较出入不大,因此,在学生的基础教育方面还是不能松手,否则一切都成为空中楼阁。
本次课题研究只是进行了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并不断总结,不断汇报,努力创造出可喜的成果来。


                                                                 作者:唐培杰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