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作者:实践 转贴自:pep.com.cn 点击数:10412 文章录入:admin ]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地理实践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和提高。在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修订的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为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依据。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结合地理教学,在课内外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探究和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多年来,在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组织师生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举几例。
一、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开展<<运河公园规划设计>>的专题活动。
通州镇位于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大运河的起点大运河起点处,这里五河交汇分流(温榆河、北运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有天然水上活动基地。又是北京至秦皇岛、通州至顺义的必经之地,交通比较便利,来往客流量较大,这个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如果因地制宜,建立一些具有京郊、城镇、农村生产、生活、民俗特色的旅游观光点吸引游客,(见图H型公园)可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再有规划区域内基本上无住宅和厂矿企业,没有大的拆迁任务,即减少资金的投入,也便于规划施工。所以开发大运河旅游资源,无论对保护发扬古代文化,还是对现今通州卫星城的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为家乡建设服务,组织学生在运河起点处约1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题为《运河公园规划设计》地理考察、调查活动。
第一步:准备工作:教师讲活动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1、通过考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运河起点处的河流水文状况、地形、居民点和商业网点的分布、交通状况等自然人文环境特点。
2、写出介绍大运河、燃灯塔、李卓吾墓、八里桥、石道碑等文物古迹的导游词。
3、分组:自愿报名,自选组长,老师协调分工,每个人都负责一项具体工作。
4、每小组设计一份《运河公园规划设计》。示意图、文字材料均可。从动员之日起一个半月内完成。
5、培训学生实践活动方法。
看:考察地点有何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各有什么特点。
记:所见所闻。突出的地理事物、突出的地理特征要详记,也可以画草图、示意图和素描。
问:与调查内容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地理事物变化过程、原因、结果。
查:(查阅资料)不能直接观察和访问到的内容。如:文物古迹的详细说明。
思:思考建设“运河公园”已具备那些有利条件,仍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我们该做些什么。
6、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公德、合作、礼貌、意外情况处理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步 教师带各组组长进行实地考察,培训骨干。
第三步 由组长组织各组同学进行考察活动。
第四步 各组总结、讨论、拿出设计方案。
第五步 召开年级会,进行典型交流。
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方案,提出关于“运河公园”近期建设的几点意见:
1、在徐辛庄和顺义交界处的温榆河上和通惠河入北运河处各修一座污水处理厂。保证运河公园内清水长流。
2、一期工程以园林绿化为主。制定规划后可动员通州所在地的街道、学校、机关、团体义务植树、种草、种花。谁植树,谁保活,给谁立标志牌。既可节约资金,又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3、开辟水上公园。在北关闸以北河道宽阔处建立游船码头。在沿河适当位置均匀建垂钓台,为游人提供水上活动和娱乐场所。
4、在温榆河、北运河两岸建立几个以古代漕运、通州发展史实、燃灯塔、八里桥、李卓吾墓等文物古迹为内容的纪念馆,增加旅游观光的文化内涵。
5、配合相应的交通服务设施将大小公共汽线路延长到“运河公园”附近。沿途建立如“小楼烧鲇鱼”,“玉米面馅糊饼”等具有通州特色的风味小吃店、饭店及其他旅游服务设施。
6、加强对公民的与人为善、文明处事、塑造文明通州人形象等基本素质教育。
活动过程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帮助者,学生自由、自主、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在思考、表达自己愿望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增强了责任感。
此次活动获得“全国妇联”、“团中央少工委”等四单位授予的“创造杯活动优秀奖”。 学生在获得成功感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令师生欣慰的是,运河公园已在建设之中,位于长安街延长线东段的“运河文化文化广场”已成为通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通惠河水污染的调查》
通惠河水,源于官厅、密云水库,经永定河引水渠、南护城河,于东便门同东护城河、前三门暗河一起汇入通惠河。西起八里桥,东至入北河处,在通州区境内全长5公里。过去的通惠河,岸边芦苇茂密,河中清水潺潺,游鱼戏水。河中还有珍贵的娃娃鱼。沿岸村庄的许多人以打鱼为生,现在的“筛子庄”“渔场”等地名都与当时的打鱼生活有关。可是,近些年来,北京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通州镇几十个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城镇居民、机关的污水混合后流入通惠河。使得昔日的通惠河已成为一条污染非常严重的河流。河流本身已无大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抓住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水环境问题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学生进行了《通惠河水污染调查》,是非常生动的。活动的基本情况是:
(一) 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认识通惠河污染的严重性及原因。
2、通过野外观察、调查采水样、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地理野外工作能力和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调查和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治理方案,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 过程:
1、由教师讲通惠河源流概况,有关的历史及现状,污染的原因和活动的意义、要求、方法。布置采水样的准备工作。每个同学准备2-3个空酒瓶,用清水洗净;每个小组第一个人准备一根可以拴住酒瓶的长绳;第二个人准备胶布用于编号;第三个人带圆珠笔准备写编号用。
2、老师带领同学去采水样,出发前特别强调安全问题。从朝阳区西惠普济闸开始,一直到通惠河入北运河处,在长约7公里的河段内,取6个水样送回学校。(见附图)
3、由几个年龄较大的男生,去稻田边的水沟里抓些小鱼和蝌蚪。重要的还是强调安全。如果当时找不到,在不影响上课和完成作业的情况下,什麽时候找到立即送到学校 。
4、分组进行试验。(学生观察记时是在放学以后,其他时间由教师负责),将每个水样里放进小鱼和蝌蚪,开始记时,观察小鱼和蝌蚪在水中的活动和存活时间并作记录 。(见附表)
采样地点 样品颜色 样品气味 生物及生存时间(分钟)
西惠普及闸
黑色不透明 很臭、沥青味很浓 小鱼13 蝌蚪33
朝阳农药厂排水口
黄色透明 汽油味、油漆味、农药味很大
8 24
通惠闸
黑色半透明
腐臭味浓 13 33
卧虎桥下(入北运河处) 黄灰色半透明 腥臭味 61 ----
运河北关闸南 淡黄色半色透明 腥味 河中有鱼虫 ----
5、归纳调查、试验结果,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
学生在调查报告和小论文中,提出了治理通惠河污染的不同建议,主要有:排污单位要承担责任,严格执行水污染法规,谁污染谁治理。扩建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使市区污水达标后再入通惠河。在通惠河入北运河处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使通州境内的污水达标后再入北运河。(目前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工程已投入使用,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污水,可广泛用于灌溉、电厂、绿化。使北京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类似的地理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当地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家乡建设、热爱家乡的情感。小论文“通州区水环境污染及治理”,发表《地理知识》杂志上。总结出的“河水污染调查方法”编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地理 国外中学实验》一书中。
三、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城关镇人口、土地资源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房热的出现和通州卫星城的发展 ,大片的粮田、菜田被楼房商业区代替,耕地迅速减少,人口急剧增加,外地打工人员中“超生游击队”非常普遍。抓住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组织学生进行了《城关镇人口、土地资源的调查》。学生根据调查的资料,绘制成示意图、曲线图,锻炼了绘图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人口、耕地变化的地理调查活动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在讨论建议措施时,一个个设想,一条条建议脱口而出:“盖房不准用耕地”、“农村实行楼房化”、计划生育不能只罚钱,要降低出生率”、“统一管理,消灭超生游击队”。可见责任感、紧迫感油然而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人口、资源观教育、国情国策教育,较课堂教学抽象的论证、直白的介绍要生动有效得多。根据这次调查资料,两名学生组织的演讲材料,“北京市中学生地理科学考察演讲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四、联系教学和学生生活环境,开展《我写家乡地理》调查活动。
调查目的:
1、运用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位置、地貌、气候、河流、土地等自然环境特点。
2、了解家乡人民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发展经济的成果。
3、了解家乡人口、耕地的变化,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过程中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4、通过调查、观察、访问, 整理、总结资料,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活动过程:
第一步是课内教学,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和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法,明确调查活动中的具体要求.。
第二步是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打破班级界限,以居住村为单位组成小组,组内再分工(组长、提问、补问、记录等)。依据调查提纲在本村开展调查活动.。
(附:调查提纲:
1、 村人口、粮食、耕地的变化及现状
2、 农业总产值(变化原因);
3、 主要农作物:粮食、蔬菜、水果(品种、播种面积、总产、单产);
4、 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技术人员(文化程度、专业、人数、工作效果),优良品种,耕作制度,管理方法(田间管理);
5、 病虫害的防治(种类、发生时期、条件、防治措施);
6、 灌溉情况: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水源、面积、效果、问题);
7、 农业机械化情况:机械种类、数量、效果、问题);
8、 肥料情况:来源、造价、问题;
9、 林、牧、渔业(种类、经营方法、效益、问题);
10、 工、副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部门、总产值、原料、燃料来源、产品销路、经营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 交通建设:铁路、公路、乡村路、摆渡等;
12、 住宅建设:每年建房面积、材料来源、房基地状况(耕地、坡岗、河洼);
13、 农民文化程度、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
14、 服务业:部门、经营方式、效益;
15、 生活用水:自来水、压水机、井水;
16、 生活燃料:品种、来源、利和弊
17、 医疗卫生条件;
18、 请村委会负责人谈本村发展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的人才,对学生们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步 返校整理总结调查资料,分组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学生写出了"北马庄地理"“邓家窑地理”、“西马庄地理”等八篇报告和“人口危哉”、“绿化 从我做起”、“我爱大运河”、等十多篇小论文及绘制的各种图表。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调查资料,亲身感受编出小品、相声,写出演讲稿等,参加调查的学生扮演乡长、村长、计划生育宣传员、个体户等,以文艺表演的形式 对全生校师生进行汇报演出。
在运用地理知识,认识家乡地理环境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绘图、审美、分析归纳、文字表述、口头表达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参与、表演和提高的机会,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成功和发展的可能。
这次活动的方法、步骤分别编入《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本书中。
五、利用春游、秋游、组织地理实践活动。
利用春游、秋游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大纲要求,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捷径。活动前,教师进行讲座 ,提供各种资料信息,设计观察、考察提纲。提纲按着在哪儿、有什麽、为什麽、会怎麽样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同时,进行安全、互助、节约、环保、意外情况处理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玩中获知乐中受益。这种活动的效果如何,在于教师的设计和组织。要符合初中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要。举一例:
题 目:《通州区至香山热带植物园考察》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两地之间的地理环境,热带植物园内植物种类及生活习性,运用、印证、理解在课堂上学到的地图、地形、自然带等基础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通过认识、研究两地的地形河流等方面的特征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学会认识区域特征和实践活动的方法,并受到科学“人地观”的教育。
3、培养学生好学进取精神、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前期准备:
1、 动员组织:
(1)活动内容:驻地与香山之间的地理环境调查,香山热带植物园考察。
(2)活动要求:积极主动善始善终;按要求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配合组内同学共同完成本组任务;勤奋好学,通过询问、查询资料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独立思考,有创见性;成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3)组织形式:(不同层次、能力、性别搭配,全员参与)自愿报名,教师协调。每组三至五人,推选一名组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每人负责一项具体工作,可以依据活动步骤和自己的爱好认领工作。组长还要负责组织全组共同完成任务。
(4)活动成果要求:调查报告、小论文、演讲稿、图表、手抄报、漫画、小展板、导游词均可。内容可以使整个活动的内容,也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小专题,要反映出你学到了什麽知识,学会了什麽,(方法、技能),想到了什麽,现在该怎样做。每组最少两份,一人一份更好。每份要用不同的形式,反映不同的内容。
2、 提供资料信息渠道
北京市地图册;北京市地理;通州区地理;有关热带植物的图书。
3、 注意事项:安全、合作、守规。
活动步骤:
1、查地图,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实地距离、高差,作记录。设计比例尺,绘出两地地形变化剖面图,绘出两地间行程路线及重点车站示意图,在行程中印证。
2、通过观察、查询资料、讨论,总结出两地之间地势、河流变化状况。思考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反映了北京地区那些自然环境特征。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如;山区与平原)
3、观察并记录热带植物园内,不同自然带中有代表性的、你最感兴趣植物的名称、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分布地区、与人类的关系(环境、经济作用)。
4、 对记录在册的植物进行拍照或素描。
5、总结成果:组长组织汇总资料,讨论确定总结几分成果?各用什麽形式?各由谁负责?什麽时间完成?
成果展示:
1、组内交流,还可以作修改和补充。
2、年级交流。(典型性发言,其他用广播、橱窗、展板等形式)
这类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方法和活动条件,学生作为主体,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自信,锻炼了能力,使认识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
除以上活动外,还指导师生进行了“农家肥的利用现状与问题”、“通州镇的交通”、“通州镇以北地区乡土地理环境”、“农村机井水位下降的状况与原因”、“通州区农作品种的变化”、“高碑店污水处理的发展与作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每个活动都依据地理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印证和升华,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在做中学,兴趣极浓,深受学生喜爱,使地理这门所谓“副科”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理应有的育人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结合才能实施。单靠一个或哪几个学科难以完成。但是地理学科由于实践性强的缘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地使命。地理教学应抓住实践活动这一改革的突破口,发挥地理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得到发展